黄梅戏严凤英 为什么人们那么喜欢黄梅戏大师严凤英?
严凤英是黄梅戏大师,说到黄梅戏就要说到严凤英。人们对严凤英的喜爱程度远远超出了对其他艺术家的喜爱。为什么会这样呢?
纵观严凤英的一生,人们对她的喜爱可能出于以下三个原因。1、热爱黄梅戏执着追求的心灵美严凤英热爱黄梅戏,为黄梅戏的发展并将其推向顶峰做出了卓越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严凤英为提高黄梅戏的艺术水平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她在虚心向前辈艺人学习的同时向兄弟剧种学习,曾拜北昆名家白云生为师学习京昆的程式动作,并融会贯通,用之于自己的表演中,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1954年华东戏曲会演期间,她抓住机会“向范瑞娟学习她扮演严兰贞的感情处理与水袖运用”。在音乐唱腔上黄梅戏严凤英,她支持音乐改革,经常提出建议并带头试唱,同时又在充分把握角色思想感情后赋予自己的创造。她善于博采众长,吸收京剧、昆曲、越剧、评剧的精华,融会贯通,表演细腻、传神,使她所扮演的舞台形象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从1953年到1965年,严凤英先后主演了《天仙配》、《女驸马》、《闹花灯》、《牛郎织女》、《红色宣传员》、《江姐》等近50个大小剧目,表演艺术水平不断提升,既形成了独自的风格特色,又代表着当时黄梅戏艺术的最高水平,对剧种风格的形成发生了重要的巨大影响作用。严凤英所作的努力,使黄梅戏的表演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使黄梅戏剧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从而跻身于全国五大剧种。
2、声情并茂委婉圆润的唱腔美
中国戏曲从形成之初始,其艺术表演手段中就有了不可缺少的一项——歌唱,这是它有别于西方话剧艺术的明显特征。一个戏曲演员,其成就的高低首先就表现在歌唱水平上。严凤英的唱腔极富艺术魅力,令每个听众都过耳难忘。严凤英的先天嗓音好,沙甜的音色尤其适合演唱黄梅戏。但是,她的唱腔之所以能够倾倒观众听众,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她善于创造。
严凤英的唱腔,首先贯穿着一个“情”字,在深入把握人物性格、测度具体戏剧情境后,以声传情,以情带声。《牛郎织女》中她的音色中就可以直接传达出的是沉郁和压抑。不必观看舞台演出,从她的唱腔中就可以直接领悟到人物身份、性格和情感,她的唱腔足以“使观听者如在目前,谛听忘倦”,仅仅靠声音,她就把人们带入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她的唱腔咬字吐字异常清晰,字音结实丰满,观众易听易懂。她既学习京剧的吐字方法,又注重保持黄梅戏语言的地方特色,将两者糅合使用,力求最佳歌唱效果,她对徒弟田玉莲曾说过一段关于吐字的认识:“我是借用了京剧的一些吐字方法与安庆话糅合在一起的。比如安庆话念‘春风送暖’的‘暖’字,就念成‘卵’字,这样就不好听,就得改用普通话,念‘暖’,这样音就圆了。”
严凤英的唱腔不仅“动听”,而且“好听”,这是她恰当地运用嗓音对黄梅戏声腔进行处理的结果,使演唱“清和圆转,累累然如贯珠”。在准确把握字音声调的基础上,她还大量运用前倚音,造成下滑、上挂的效果,并且按字调字情的不同,每句都有不同的唱法,使得唱腔生动而不呆滞,既明快又有浓厚的抒情意味,既纯直又圆润丰满,令人品味不尽。此外黄梅戏严凤英,她还经常运用颤音、擞音、顿音等方法,一方面服务于人物情感的表达,另外一方面又使唱腔更加婉转动听。
3、细腻传神个性鲜明的形象美
严凤英在舞台上乃至银幕的表演和她的唱腔艺术一样精彩,同样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境界。她所塑造的陶金花、七仙女、冯素珍、江姐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令人难忘。她的表演艺术可用“细腻”、“传神”四个字来概括。
严凤英扮演的七仙女被人们喜爱,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反复琢磨,她的理解:“七仙女是个神仙,按理也要从神仙这个角度给她来分析一番。神仙我没见过,也没法见到,但是我可以把她按照人的思想情况来处理……我想她敢从天上跑到地上,又敢当面向一个陌生男子主动地提出婚姻大事,并且想出一些巧妙的办法打动董永,难住刁恶的傅员外……那么,她一定是个既大胆又聪明,既热情又能干的姑娘。”这样一分析黄梅戏严凤英,她就明确了七仙女的角色定位和性格基调,在表演中让七仙女“活”了起来。严凤英在拍摄电影《女驸马》时,受到导演刘琼的启发,更加注意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潜台词准备得十分充足,表演也就更为细腻。
严凤英38岁的人生可称为戏剧人生,她对黄梅戏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影响极为深远。安徽黄梅戏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在这段历史上,严凤英无疑是最璀璨的明珠。
严凤英与黄梅戏同在!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