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脸谱图画大全 戏曲脸谱的起源与种类
中国戏曲是一种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人物扮演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艺术。而脸谱艺术,则是中国戏曲最鲜明的特色之一。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
脸谱是戏曲的一种化妆手段戏剧脸谱图画大全,主要是指“涂面”化装,粉墨登场,以塑造戏中某个角色的形象。
远古时,戏曲的幼芽是伴随着祭祀活动中的巫、傩而萌发的,可以说,巫、傩的假面,就是脸谱的雏形。春秋战国时期的百戏,就有戴着面具表演的。汉代的角抵百戏中,假面和脸谱已经广泛运用。
《旧唐书》记载,北齐世宗高澄的儿子高长恭,虽然勇敢善战,却面 如敷粉,唇若施丹,长相俊美像少女一般。他为了威慑敌人,每出战必戴一副凶狠狰狞的假面。隋唐时,就曾据此编成歌舞《兰陵王入阵曲》,时称“大面戏”。当 时来自西域各国的艺人,也有戴面具表演的。诗人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写道:“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 耳……”
从中可以看到假面歌舞的热闹场面。唐代的参军戏已经具备了戏曲的雏形,脸谱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诗人王建写过一首诗:“舞来汗湿罗衣彻,楼上人扶下玉梯戏曲脸谱的起源和种类戏曲脸谱的起源和种类。归到院中重洗面,金花盆里泼银泥。”这“银泥”,应该就是化装所用的油彩之类。中国的戏剧形式,到宋杂剧开始确立。发轫于开封的宋杂剧,在表演中采用了粉墨化装艺术,也就是“涂面”。涂面化装可分为两类,既“俊扮”和“花扮”。俊扮又叫“素面”、“洁面”,花扮又叫“花面”、“大面”。俊扮以演员的本色脸为主,或描眉勾眼,或敷粉施朱,重在美化;花扮用粉墨改变五官的正常位置,把面目勾画成滑稽诙谐的样子宋元时期,俊扮、花扮因行当而别,末泥、引戏、装孤、装旦用俊扮,副净用花扮,类似于后来戏曲表演中的`丑角小花脸。
《宋史·奸臣传》中,记载王黼、蔡攸等人曾穿上戏衣,脸上“涂抹青红”,和倡优侏儒一起,在市井中淫狎谑浪,追蜂逐蝶,或者“涂抹粉墨作优戏”戏剧脸谱图画大全,在徽宗面前献媚取宠。《水浒全传》的第八十二回,也有一段对宋徽宗宫廷杂剧表演的详细描写,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扮相。明清时期,戏曲进一步繁荣发展,形式日臻成熟,脸谱也逐渐程式化。早期的豫剧兴起在乡野农村,条件比较简陋,化装脸谱也相应简单,通常小生、小旦仅用化妆品作浓妆艳抹,老生和老旦基本上不涂脂抹粉。小丑和彩旦是用水粉 色涂画眉眼、脸蛋和鼻子,净角则是用食用油调粉子色的油粉化装,基本上形成了白、黑、红三色为基础的三色脸谱。红脸多表现关羽等忠正者,黑色多表现张飞、 李逵等性格刚直开朗者,白脸则多表现曹操等虚伪奸诈者。同时,还出现了整色脸、象鼻脸、斜破脸等多种脸谱形式。
随着豫剧的发展繁荣和登陆城市,其脸谱也趋同于程式化。比如,武生的印堂处可涂抹个粉红的箭头,而文生则只能在印堂处揉一红团。脸谱的设色与构图,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戏剧脸谱图画大全,也有相应的规范戏曲脸谱的起源和种类影视戏剧。如兵丁匪徒就只能用揉脸勾画民间人物则不画三块瓦,是以粉白脸构图;妖孽精灵面部点银,仙佛神圣面部点金,显示了人、鬼、神的不同。彩旦脸上勾画的豆芽纹,有左淫、右毒、中火辣的区别。
早期的豫剧旦角勾脸,相比其他角色是经常化的,如钟无盐的半女半男的花脸,彩旦脸上的贴膏药、火鞭痕、三角眼、红脸蛋,小旦脸上的贴花,三仙妹额头上的图案,常寿花额头上的花纹等,是这些戏曲人物的特殊标记。翠花脸是豫剧的独创,在正常小生脸的基础上,加画夸张的眉毛、立柱纹、笑嘴窝等,更鲜明地表现了人物性格。戏曲的脸谱艺术绚烂魅人,以其丰富多彩而又独特别致的色彩和线条,准确而又夸张地表现特定人物的忠勇、肃穆、刚强、耿直、粗莽、彪悍、狰狞、残暴、奸 邪,以及美丽、纯情、活泼、娇艳、妩媚、狠毒、残忍等等不同的性格,使戏曲一代代地传承发展起来,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迷恋。
【戏曲脸谱的起源与种类】相关文章:
1.戏曲脸谱的起源和种类
2.戏曲起源与形成
3.戏曲的起源与形成
4.街舞的起源与种类
5.板胡的起源与戏曲音乐
6.关于戏曲脸谱的颜色知识
7.戏曲文化的历史起源
8.中国戏曲的起源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