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书林的戏曲人物画生动传神,兼有古韵与时代精神。古老的京剧中国戏曲人物画,是集文学与表演于一身的充满诗意与神韵的艺术。现代人用水墨表现京剧人物中国戏曲人物画,既要反映这门传统艺术的神采,又要传达新的时代气息,这是一个困难的课题。马书林运用自己的智慧与才能,进行了艰苦而卓有成果的探索。他创作出的一幅幅佳构既反映了京剧艺术的鲜明特色,又表达出他对这门艺术的独特体会——欢快的节奏,朝气蓬勃的情绪。他用传神之笔,用别具匠心的墨色搭配和平中求奇的章法,勾画人物形象,组织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画面。大场面、大构图以气势见长,但不失精妙细节;小场面、小构图别有情趣,能小中见大。两者均见其扎实的艺术功力与深厚的艺术修养。

中国戏曲人物怎么画_戏曲人物画中国画图片_中国戏曲人物画

《贵妃醉酒》 马书林 作

马书林不但有坚实的工笔功底,而且在早期的工笔画创作中就浸透着写意精神。人们常常认为工笔仅仅是客观地写真、写实,而忘却了它在真实的描绘中要承载作者主观的感情,要有写意的情怀与神韵。马书林早期的工笔花鸟画不仅形神兼备,而且注意笔墨情趣,在严谨的写实中流露出自由书写的情致,如《鹅鹅鹅》等作品中经意描写的主体形象与似乎不经意作为点缀用的背景渲染。

实际上,马书林在早期工笔画创作阶段就在尝试打通“工”与“写”的界限,追求工写结合的效果,而且一步步地向写意迈进。

由于对京剧艺术的爱好,马书林备受这门渗透着传统写意精神的艺术形式的影响。为了表现这一题材,他相应地选择了写意的绘画语言。马书林的这一段艺术道路对我们当今的艺术创作有两点启发:其一,要正确理解工笔画创作的真谛,坚持工笔画在真实的描绘中写神采、写精神的传统;其二,不论是小写意、大写意,都要有过硬的造型基本功,能做到兼工兼写。写意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但不应是天马行空的主观臆造。

马书林从京剧艺术中看到了传统中国艺术的魅力。它以少胜多,辩证地处理有无、虚实的关系,用程式化的语言和虚拟的手法反映人间喜怒哀乐,追求真善美的理想,给予人们以审美享受,达到陶冶思想情操、净化心灵的目的。京剧艺术与水墨绘画异曲同工,都是中国文化的精粹。在马书林之前,已有不少国画家从事京剧题材的创作,且有出色的创作成果。他对前辈艺术家这一题材的创作都有所借鉴。但他不满足于这些,希望找到自己的切入点。马书林站在当今艺术发展的高度中国戏曲人物画,关注社会新的审美趋势,探寻全新的以水墨表现京剧题材的可能性。他的这类画作中,大幅看似满满当当,但虚实安排得当,墨与色在画面中大胆碰撞,写意味儿十足;而中幅和小幅,笔墨精良,耐人寻味。

中国戏曲人物画_中国戏曲人物怎么画_戏曲人物画中国画图片

《黄鹤楼》 马书林 作

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水墨艺术,有其特殊的装饰性,但在发挥传统绘画装饰性能的过程中,须注意保持应有的文化含量。即作品既要有强烈的形式美感和装饰趣味,又要有相当的文化含量和精神承载。马书林深谙此理。他的京剧人物画以其典雅而旷放、潇洒而浑厚的审美情调,使人体味到传统文化温文尔雅、柔中有刚的内美、质美。

马书林戏曲人物画取得如此成就来之不易。这得益于他对传统艺术的执着研究,其中包括文人画的笔墨程式、装饰绘画的构图布局、民间艺术的色彩、工艺设计图案、书法线条的韵律与节奏等等,至于京剧的脸谱、做功、唱功、行头等更不用说。他在这些综合知识的积累中开阔了胸襟,增长了胆识,深刻领会到艺术的真谛与规律,体悟到艺术创造贵在无法与有法之间,自然天成是一种艺术的最高境界。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感觉到他的创作状态十分自由,能在缜密构思的基础上随机应变、自由发挥,画面中随处可见不经意间的偶然和即兴的灵感。他“放肆”而又“收敛”地运用笔墨的皴擦点染以及墨与色的相互交融,强化画面的艺术感染力。他还在创作中阐发人生哲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生旦净丑,犹如人生百态。”因此可以说,马书林笔下的戏曲人物,既寄寓了他的生活态度和理想,也是现实生活的某种写照,是他在艺术上广收博取、妙悟独造的杰出成果。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