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徽州女人 韩再芬:“嫁给”黄梅戏的“徽州女人”
每天十分钟,带你涨知识
说起黄梅戏,有一个人的名字为戏迷津津乐道。
她就是中国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韩再芬。
近日,由韩再芬领衔主演的黄梅戏《徽州女人》20周年纪念演出在京举行。这部作品经过二十年的岁月淘洗,以深刻的人文内涵,诗化的舞台呈现,成为久演不衰的舞台经典。
▲点击观看《韩再芬:乡音本是黄梅调》
撰文 | 桂姝蕾
黄梅戏《徽州女人》讲述了百年前发生在安徽徽州一个闭塞村落中的凄美故事,十五岁的少女怀着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坐上花轿,却在婆家开始了对未曾谋面的丈夫的漫长等待。
韩再芬演绎的徽州女人,通过“嫁、盼、吟、归”四种情境转换,在黄梅调的悠长诉说中,或像轻云缓缓飘落,又如水银泻地般渗透到剧场的每个角落,将“徽州女人”这一典型形象的命运跌宕和内心浮沉蕴藏其中,深邃、凝重,催人泪下。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韩再芬与徽州有缘。
一次在徽州的拍摄经历,在她心中种下了要用黄梅戏讲述徽州女人故事的种子。
1996年,韩再芬因黄梅戏电影《徽商情缘》的拍摄来到徽州,面对明清时期留下的徽州古民居,独特的建筑风格,韩再芬的内心突然被深深触动,她似乎看到了蕴藏在这些徽州古民居背后的往事。
历史上记载着徽商当年的繁盛和他们遍及天涯的足迹,根据徽州的俗例,男子到16岁就要远走他乡,有时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返乡省亲。许多人离家别妻,一年到头奔波于外。
新安竹枝词曾写:“健妇持家身作客,黑头直到白头回。儿孙长大不相识,反问老翁何处来。”
韩再芬望着眼前的古民居,心想这不就是那些扣人心弦的事件,悲欢离合的壮歌发生的地方吗?于是她下定决心——要把这一幢幢古民居里曾经发生过的那些动人或悲凉的故事用黄梅戏的形式搬上舞台。
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
因为古徽州从历史上来讲,它就有这么一个阶段,比如棠樾牌坊群,非常震撼。
可那都是一个个女人,她们的一生。我觉得这个历史阶段不能被忘记,她们的身上有今人所没有的那样一种美德,那样的一种——我们现在想去寻找的价值。
于是,她立刻将这个想法付诸于实践,通过不断地了解徽州的历史,她发现几乎每一个成功的徽商背后,都有一个女人悲凉的故事。
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韩再芬:
我想用自己的积蓄去做一些想做的事情,这个念头萌发以后,我就开始寻找方方面面的艺术家,然后把这些艺术家带到徽州。
神奇的是,这批艺术家到了徽州以后,不用我多说什么,徽州的文化足以让他们感到震撼,足以吸引他们来全身心地投入来创作这部戏。
所有的艺术家都投入了足够的智慧黄梅戏徽州女人,才成就了《徽州女人》这样的经典之作。
她与戏剧名家陈薪伊、刘云程、曹其敬、陈儒天、董为杰、高广健、邢辛等在内的戏剧界专家多次到西递古民居采风,反复召开研讨会……
就这样,一部以徽州女人命运为主题的故事构架就产生了——
用“嫁、盼、吟、归”四幕来演绎那个时代徽州女人们的生活,以及她们悲剧的一生。
韩再芬的创意立即得到安徽省及安庆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他们还派出了专门人员参与并协助剧组的工作。经过长达8个月的艰苦努力,1999年,《徽州女人》这部极具创新意识的黄梅戏终于诞生了。
在音乐创作上,一些西方音乐的表现手段及交响乐的旋律也被大胆地移植过来,以黄梅戏的传统唱腔为主线条,其中穿插一些极有创新的唱段,使观众感觉到传统的亲切与创新的魅力。极大地渲染出徽州古民居的神韵及古民居里主人的命运的跌宕。
在舞美的制作上,主创团队将徽派建筑的神韵、森严与凝重融入其间。因为这样的舞美综合表现更能烘托徽州女人的人格悲剧,也让《徽州女人》在舞台上带着广大观众经历了一次徽州人文、历史之旅。
如今,黄梅戏《徽州女人》已经历经了二十年的岁月淘洗,以深刻的人文内涵,诗化的舞台呈现,成为久演不衰的舞台经典。
▲《徽州往事》窗明几净月照楼
从《徽州女人》开始,韩再芬就开始准备徽州题材的故事,以古老徽州村落中的女人为主角,希望借此展现时代背景下徽州女人的命运。舞台设计也充分运用了徽派建筑的特色以及徽州民俗元素,为徽州文化的宣传和黄梅戏的创新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徽州往事》十年独自撑一门
与《徽州女人》不同的是,在第二部《徽州往事》中,韩再芬饰演的徽州女人“舒香”,不再屈服于命运,取而代之的是自我意识的觉醒。还在创作中的第三部《走出徽州》中,徽州女人将彻底冲破命运的枷锁,闯出一片天地,由此可见,“徽州三部曲”折射出近现代中国女性发展的缩影。
一生只能睡半生的觉 却要洗两辈子的脸
出生于安庆潜山的韩再芬从小就被戏剧所浸润,她的母亲是和严凤英同时代的黄梅戏演员,她笑言在母亲肚子里就流淌着戏剧的血脉。这片土壤中孕育了很多戏剧名家,比如杨月楼、杨小楼、京剧鼻祖程长庚等。
▲年轻时的韩再芬
小时候,剧院和她家就隔着一条马路,经常在剧院台前幕后玩耍的她早早地就在心里扎下了对于舞台的向往。
▲黄梅戏电视剧《女驸马》
1978年改革开放,传统文化黄梅戏重新焕发出生机。那年秋天,安庆地区黄梅剧团招考小演员。在潜山县委招待所里,一位招考老师的目光被门外一个正玩耍的小姑娘所吸引——她身材高挑,面容清秀,一双眼睛水灵灵地透着聪慧。
正巧小姑娘朝门里张望,四目相对,小姑娘转身就跑,老师追出来问她有没有报名,她说自己就是来陪朋友玩的。老师对她说,不考也可以唱首歌听听。小姑娘大大方方一曲《洪湖水浪打浪》唱罢,几个招考老师喜上心头,当即给了她复试的通知书。
这个小姑娘就是韩再芬。
▲年轻时的韩再芬
就这样,年仅10岁的韩再芬被安庆黄梅戏剧团录取,成为班里年纪最小的学生。
一开始,父母并不同意她走上戏剧这条路,因为觉得这个行当很苦:“一生只能睡半生的觉,却要洗两辈子的脸。”
但父母最终还是在韩再芬的坚持下妥协了:“选择了就不要后悔。”年仅10岁的韩再芬离开父母,开始独自生活,一开始她觉得孤独也特别想家,险些做了逃兵。
▲马兰、麻彩楼和韩再芬
父母告诉她:“既然选定了这条路就要坚持走下去,而且一定要走好。”韩再芬理解了父母的一片苦心,小小的她凭着热爱和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坚持了下来。
“那年改革开放,戏剧刚刚复兴,赶上青黄不接的时候,团里的老师们对年轻人都很呵护。”韩再芬说。
她回忆起刚入剧团的那会儿:“特别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激动人心的精神面貌,从每一个人的脸上,从他们期盼的眼神里都能够感知到那个时代人的那种真诚。”
14岁时,她就在团里挑起了大梁,担任《莫愁女》主角。
▲黄梅戏《郑小娇》
16岁的她又因《郑小娇》荣获金鹰奖优秀戏曲片奖,让韩再芬有机会走入更多人的视线。
在没有戏可唱的阶段,韩再芬在演艺圈获得了很多机会,但即使在那个阶段,她依旧没有离开过黄梅戏:“这片土壤和我的根就扎在这里。”
此后的40年间,她先后主演了《女驸马》《徽州往事》《徽州女人》等50多部作品。
▲黄梅戏电视剧《女驸马》剧照
机智勇敢的冯素珍,美丽善良的七仙女,对爱情执着的徽州女人……韩再芬所塑造的每一个艺术形象都是一种不同的人生,在戏迷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韩再芬:
我40年都在从事这一件事,黄梅戏在我的心目中还有很长很长的路可以走。当然这也需要我们从事戏剧的人要有一种坚定的信念,而且要有一种绝对的挚爱和信心,它才能走得更好。
因为任何一个事业都是靠人支撑,我还在坚守着这个艺术,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到哪里都在传播黄梅戏。现在还有很多年轻的人跟我一样在执着地做着这件事情,而且也是非常快乐地在做着这件事情。
坚守与传承
自小在剧团里,师长的一言一行就对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剧团的生活很有意思,大家吃住在一起,有着特殊的感情。那个时代的人际关系都很单纯,人们常说教会了徒弟就饿死了师傅,但是师傅们对我就像对自己家的孩子一样,无私地把自己的技艺教给我。”
韩再芬说,她最敬佩的严凤英老师之所以唱戏唱得好就是因为做事做人用的是匠心,心思纯粹,都用在琢磨手艺上。
▲韩再芬与麻彩楼
韩再芬就是这样一个心思简单的人,即便被众多戏迷拥簇,但她依旧恬淡如水,不张扬、不自负。
在后台准备的时候,她一边化妆一边不忘记吊嗓子,有时候会走到演员身边,手把手的比划着动作讲戏,和他们探讨改进每个动作和细节。
和她同年进入剧院的师姐李萍这样评价她:“‘执着’这两个字用在她身上非常地贴切,平时在剧院,她不是在练功就是在练唱,基本上曲不离口。即便有时她辛苦出差,头一天晚上12点到家,但是第二天一大早,肯定能看到她在剧院做事,这点很感染我们全院的人,也身体力行地带动了年轻一帮的孩子们用功排练。”
也因此,传递她那个时代师徒之间的情谊,成了韩再芬一直以来坚持的事情:“大家在为一项事业共同奋斗的时候,会由内而外地产生一种喜悦,这是人性里最美好的东西。我之所以能够坚守下去,也跟前辈、老师在那个年代传达给我的这种美好是有关系的。”
韩再芬从未想过离开这片土壤:“他们培养了我,坚守黄梅戏,也算是对他们的一种回报。因为他们当年教我学戏,也是希望这个剧种能够繁衍下去,能够生长下去,能够传播下去。”
成为院长的韩再芬,对年轻的演员呵护备至。这并非刻意为之:“我的老师就是这么教我的,我希望我手下的孩子们能够感受到这种善意的力量。传承的不仅仅是表面的技艺,它应该是更深刻的思想内涵。我特别希望我们的事业会生生不息,永远这样美好下去。”
韩再芬对黄梅戏这个剧种一直很有信心,如今,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有一半的演员都是年轻人,他们延续着这门年轻又独具韵味的剧种。
“因为它的唱词和曲调易于理解。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深耕细作,把真正的文化内涵和能够引领大众精神走向的东西很温润地投放到我们艺术里面,让大家自己去感知黄梅戏徽州女人,去获取,我觉得这样是最美好的。”韩再芬说。
韩再芬说:“我理解的艺术,要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
“当我站到台上的时候,我把台下的每一个观众都视为我的知己。我每说一句话,都似乎在跟他们说:我希望你能懂我,我希望你能够明白。”
一部作品持续地在舞台上演绎了20年黄梅戏徽州女人,足以证明她对黄梅戏创新延续和对这一方小天地的坚守。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