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念做打是哪个戏曲剧种 向老外讲述“唱念做打”
旦角口中的夫君、我夫、郎君……一个(丈夫)就能囊括吗?如今,京剧经典剧目首次有了系统英译版——
向老外讲述“唱念做打”
文汇报驻京记者 王乐 2012-11-04头版
这几天,92岁高龄的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许渊冲特别高兴。手捧刚付梓的“百部中国京剧经典剧目英译系列”丛书,他难掩欣喜之情。“这是国内首次把京剧艺术系统而成规模地译成英文,希望外国朋友都来看看这套书!”
丛书主编、京剧艺术家、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主任孙萍兴奋不已。“10年前,我在耶鲁大学给美国大学生讲课时,发现图书馆里找不到一本介绍京剧的英语原版书。”她给学生留作业,学生们无奈地问:“老师唱念做打是哪个戏曲剧种,该上哪儿找参考资料?”
如今,经过几年努力,第一辑丛书的10册本问世,不少翻译家和艺术家松了口气。“且慢激动呵!要让老外理解啥是‘生、旦、净、末、丑’,啥是‘唱、念、做、打’,绝非易事,更别说国剧背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粹了。”专家说,要把本国文化中最精微的情感传递给老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可能一蹴而就。
先“内语翻译”再“外语翻译”
丈夫、夫君、我夫、郎君……京剧唱词念白中对情人与丈夫的称谓,英语里似乎只有一个(丈夫)与之对应,还有没有贴切的表达?……翻译过程中,如是问题接踵而来。
“对白是戏曲的魂,理解其语境最不容易,这是京剧久难全面英译的瓶颈。”孙萍说,用把我夫、郎君等笼统囊括,老外也能听懂,但不同称谓表达的感情色彩被屏蔽了。根据不同剧目的情节与人物关系,专家们绞尽脑汁、翻遍20多种词典,确定了、(情郎)、(甜心)等10余种不同的词汇。
汉语表达所承载的京剧空间感,让翻译者头疼。比如,《大登殿》中简单的一句“参王驾来,问王安”,经京剧行家解读,读出了两个空间概念。原来,剧中“参王驾来”表达的是在殿外准备参拜君王的情景,顺次一个舞台过门再到“问王安”,表示的则是已经在殿内参拜。“照字面译肯定缺了时空间,但是不直译,显得冗长。最终还是直译,很有些遗憾,这也许是京剧本身不能为外人道的魅力吧。”
孙萍分析,中国独有的京剧艺术,在西方文化中没有完全对应的事物。英译剧目,戏曲研究与翻译团队缺一不可。“别说我们和老外有理解隔阂,团队成员间也有跨界沟通问题。京剧表演术语,先由戏曲专家向翻译专家阐释明白,再由翻译专家讨论。整个翻译环节是先有‘内语翻译’再有‘外语翻译’,前者比后者重要得多!”
最难传递的是“言外之意”
将京剧剧本或研究书籍译成英文,过去有过尝试。但此次10部剧目,并不只是唱词念白的简单译介,而是遵循文学剧本、音乐乃至表演动作、舞台美术等兼顾的综合记录——每个剧目独立成书,单个剧目的中文部分细分为剧目赏析导读、文学剧本、曲谱(含五线谱和简谱)、穿戴谱等,每册书附录京剧艺术概述,一出“立体”的京剧跃然纸上;翻译专家把这些详尽的内容译成英文,再佐以大量剧照图样,力求弥补前人或太简约、或多有错讹的缺憾。
“1930年代,梅兰芳把《霸王别姬》和《贵妃醉酒》带到英国,在当地大受欢迎。”许渊冲教授说,那时梅兰芳就开始尝试将京剧艺术背景、脸谱、穿戴等分别绘成图样译成英文。遗憾的是,梅兰芳演《霸王别姬》时未把曲词翻成英文,英国观众难以欣赏……
“这次完全不同,团队中有业内最优秀的老中青三代学者,不仅用英文为京剧作了‘包装’,还特别对一些跨文化阐释中不易达意、会引起误解的内容,作了字斟句酌式的辨析。”让老先生印象最深的一次讨论是《霸王别姬》中“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翻译。“‘力拔山兮’不就是‘用力气把山拔了’嘛,可译成‘力量大到移山倒海’,又过于夸张。细细推敲,‘力拔山兮’并非把山拔起,按常理山是拔不起来的,必须推倒、推翻。所以,‘山’不是真正的山,而是压在老百姓头上秦始皇专制统治的大山。”
许渊冲说,翻译团队试图告诉老外“言外之意”:两千年前,楚霸王对秦战争中出现的推翻专制王朝的思想,在京剧艺术中早就有所体现。
走出去,缺的不只是翻译文本
京剧经典有了英文版,专家们既欣慰又焦虑:面向越来越多对中国文化充满好奇的老外,如何用他们一目了然的语言文字精确地译介中国文化精华?“武术为啥说成(好战),馒头为啥译成 (蒸面包),京剧为啥是 (北京歌剧)?直接用、等拼音表达,岂不更好?”
在海外演出时,孙萍看到不少蓝眼睛、白皮肤的普通观众对京剧感兴趣。一交流才知道,老外觉得京剧的服饰、人物很美,但美在哪里,说不上来。一次在意大利表演,谢幕时有观众跳上舞台,摸着孙萍戏服上的绸缎,激动道“我看到上帝啦!”孙萍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应对。
“眼下,既谙熟传统文化,又能用老外理解的语言、深入浅出传播译介的人才实在太少!”在她看来,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行家,多未体验过京剧表演,翻译的精彩程度会打折扣;京剧理论与表演高手,跨文化表达能力又较弱……更棘手的是唱念做打是哪个戏曲剧种,国内目前这方面的师资不多,培养的人才数量有限唱念做打是哪个戏曲剧种,与未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将迎来更多表达自己的机会相比,成了巨大的反差。
据了解,在首辑10册书之后,百部经典剧目英译本将陆续出炉。专家说,“传统文化要真正走出去,还需要时间!”
(本报北京11月3日专电)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