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全剧300部 大厂评剧歌舞团团长赵德平:与时代同行,才能一路向前
与时代同行,才能一路向前
创业者访谈录②
大厂评剧歌舞团团长赵德平接受河北日报记者采访。 记者霍艳恩摄
[人物名片]
赵德平 大厂评剧歌舞团团长,20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他带领大厂评剧歌舞团走上了改革之路,将一个县级剧团逐步发展为享誉全国的文化企业。他创作了大量关注农村题材,反映时代主旋律的影视和舞台作品,曾荣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大厂回族自治县并没有大的厂矿,最早让这个小县城声名远扬的是大厂评剧歌舞团这张“文化名片”。
入夏后,大厂每周都要在县剧团门口广场上演消夏晚会,而这早已成为大厂人离不开的文化休闲生活。2018年6月1日晚,台下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群里,一位老人以专业眼光审视着舞台上的节目,挨个“挑刺”。他就是赵德平。
5月18日,由大厂评剧歌舞团创排的2018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新编现代评剧《秋月》首场汇报演出现场(河北日报资料片)。 记者霍艳恩摄
“思想碰撞不可怕,可怕的是固步自封”
1982年,36岁的赵德平出任大厂评剧团团长,他带领这个濒临倒闭解散的剧团正式开启改革之路。
2009年,剧团进行改制,实行企业化管理,探索出一条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之路,被授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截至2018年,该剧团总资产过亿元,年演出200余场,涉足舞台演出以及电影、电视剧拍摄等多个文化业态。
从濒临解散的县级剧团,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再到拍摄影视剧、建设全省第一个农村文化题材影视基地……赵德平带领大厂评剧歌舞团(原大厂评剧团),经历了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艰辛而辉煌的历程。
记者:您接手大厂评剧团时,剧团处于怎样一种境况?为什么要改革?
赵德平:当时,演员是自己背着干粮来上班,上午排练完,吃不起菜就拿馒头蘸着酱油当午饭。记得1981年春节前,团里发不出工资,大年初一全团都没休息,在县礼堂演出评剧《花为媒》。结果两块钱一张的票才卖出去7张。没钱、没市场,剧团面临解散。
我当上团长后,就一个心思——剧团死活不能散,那必须走改革这条路。
我始终坚信改革会让剧团越来越好。一路走来,边改革,边探索,真是摸着石头过河。
记者:当时主要制约是什么?您改革第一步是怎么选的?
赵德平:改革开放初期,思想的阀门还需要进一步打开。一方面人们亟需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文化体制、演出机制和人们的观念还存在某些禁锢,条条框框太多。
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人们思想解放的过程。面对时代机遇,谁改革创新意识强,醒得早、起得快、力度大,谁就能增强活力、赢得市场、快速发展。
剧团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有一定的自主权,剧团改革第一步便是要来“三权”:财权、人权、剧目上演权。体制活了中国评剧全剧300部,剧团也就活了,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记者:剧团第一部走市场的新编评剧现代戏《嫁不出去的姑娘》一经推出,轰动全国,被誉为改革开放标志性剧目。当年,您推出这部戏的底气从何而来?
赵德平:这部戏就是反映现实生活,紧跟时代脉搏,这是我的底气之源。改革开放之初,各院团热衷的不是新编古装戏,就是“伤痕”题材的现代戏。这部戏推出后,有人说,新时期农村形势一片大好,你怎么弄个讽刺戏出来?还有人说,把歌舞和快板融进评剧,不伦不类。
记者:一部戏引发了思想碰撞。
赵德平:思想碰撞不可怕,可怕的是固步自封。
起初,人们对思想文化领域的创新有过一些质疑的声音,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民的喜爱和认可就是试金石。《嫁不出去的姑娘》引发争议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触及了时代的痛点,引人思考。后来这部戏被拍成戏曲电影,火遍大江南北。我们从中看到了大众文化需求的迫切性,这为全国演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坚定了剧团为人民演出的决心。
“改制释放了艺术生产力”
6月2日,团里大部分演员正在西安演出,这是该团2018年的第110场演出。目前,剧团的演出档期已经排到了“十一”。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剧团演出场次逐年增加,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后来,舞台演出受到一些新兴文艺形式以及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一部分专业文艺院团停滞在亏损或半亏损状态。而此时,大厂评剧歌舞团却再次主动要求改制,实行企业化管理。这次改制为大厂评剧歌舞团成功转型升级为年收入超千万的现代文化企业打通了穴位,激活了内循环。
记者:2003年6月,中央召开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中国评剧全剧300部,其中院团体制改革是重点也是难点。大厂评剧歌舞团已经是全国闻名的明星剧团了,为什么还要改制?
赵德平:文化体制改革,不仅对于我们,对于全国的各级各类文艺院团来说都是一个重大机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需求不断提高,文化市场日益活跃。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院团,都是在与市场面对面之后,才逐渐认识了市场的重要性,开始转变观念,研究市场,适应市场。
比如,国有文艺院团旧有体制的滞后、人员素质偏低、经济效益相对萎缩等问题暴露出来。在这个节骨眼上,国家相继出台了对文化院团和文艺演出鼓励和扶持的政策。有了政策支持,剧团及时实施了改制,进行企业化管理,把原来国有院团体制束缚艺术发展的障碍彻底清除了。
记者: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改革是被市场倒逼出来的?
赵德平:对于我们来说,不是倒逼,是主动改制。只有解放生产力,才能生产出艺术精品。当时我的心情很迫切,早就盼望着用制度管人、管事。
说实话,改制时大家思想也有过波动,就连我自己也有过顾虑。最终,经过有关部门的协商,剧团确定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实行企业化管理。多年的剧团发展经历证明:只有改革,才能发展。后来演员们都很痛快地签订了劳动合同。只用了3天,我们顺利实现改制。
记者:这次改制带来了哪些实质性的变化?
赵德平:企业化管理中国评剧全剧300部,意味着丢掉了铁饭碗,“靠山”没有了,要生存就要靠自己在市场大潮里搏击。企业化模式非常残酷也非常公平,劳动合同两年一签,演员们每个月进行评比考试,节目创新与工资绩效挂钩,激发出演员们的危机感和创新动力。
改制前,剧团演出一场收入两三万元就不低了。改制后,一场演出收入15万元是常事。剧团实行营销经纪人制,聘请全国7位知名经纪人,组建演出营销部,主动出击,拓宽演出市场。另外,文化产品也要供给侧改革,剧团推出了“私人订制”,变“我有什么你看什么”为“你看什么我有什么”,实现了出人、出戏,出效益。
记者:并不是所有的艺术院团都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有些院团,对改革是存在畏难情绪的。
赵德平:出现这种情况有多种原因。时代变了,国情变了,市场变了,院团的观念和思路不变,拿不出应对办法,不敢往前走,无法适应市场。如果一味靠政府“输血”“等米下锅”过日子,路会越走越窄。文艺院团的发展,关键在于顺应时代,探索出一套走市场的路子,尽快完成自身“造血”。
“得时刻想着拥抱新时代”
排练大厅里,新编大型现代评剧《秋月》主演、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冯玉萍正在反复揣摩剧情,研究如何更加精准地演绎出主人公秋月在巨大社会变迁中的命运故事。
这是大厂评剧歌舞团刚创排完成的一部“重头戏”。今年5月,已获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在大厂民族文化宫首演后,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记者:无论是舞台剧目,还是影视剧作品,剧团几乎每年都有叫得响的新作品出现。改革难,创新更难,您是怎么做到的?
赵德平:只有紧紧跟上时代步伐,才能不被时代甩到身后。无论是剧目创作还是体制改革,得时刻想着拥抱新时代。
就拿戏曲来说,两百年前的戏曲和现在的戏曲肯定不一样,它一定是跟着时代不断向前发展的。所以,我们在传承中创新,推出戏曲小品、戏歌等新形式。去年我们开始拍新编大型现代评剧《秋月》,在传统戏曲中加入影视剧的拍摄手法,在灯光、音响、舞美等方面引入高科技手段,观众看评剧有了全新的感受。
记者:内容上怎么做到更贴近观众,让他们认可呢?
赵德平: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我们县级剧团面对的是最基层的农村观众,这就要求节目必须接地气,得用老百姓的语言演,结合农村现状,创造出有温度、有筋骨、有情怀的好作品,让老百姓从节目里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
从《嫁不出去的姑娘》到《当家的女人》《进错门的女人》等,我们一直关注农村题材。
2015年,剧团根据著名诗人刘迅甫的诗集,创排了展现农民工群体和城市文明博弈、融合的音乐歌舞诗剧《农民工之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演,并在全国巡演,还走出国门进行国际文化交流。2017年,剧团第一时间排演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晚会《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到全省各地基层村镇进行演出和宣传,受到观众好评。
记者:最近,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释放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信号。大厂评剧歌舞团如何成为新一轮文化领域改革的排头兵?
赵德平:改革永远在路上。改革开放40年来,无论哪个领域的变革,都是一轮接一轮地改,像潮水一样。
如果我们剧团沾沾自喜,止步不前,就会被新兴的文化消费浪潮所吞没。要想成为常青树,就得时刻让剧团、让演员处在“生命不息,创新不止”的状态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研究琢磨新节目新亮点,不能被时代落下。
唱评剧一样能唱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新时代的风采。
此外,要在抵制“三俗”等不健康文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我们要求自己,要让观众感动地哭、健康地笑,用积极向上的健康文化引导基层群众,引领村风文明建设,并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去。
我们县级剧团可以利用“团小、人少、节目有特色”的优势,做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走农村路线,用“农村包围城市”演出模式,保持自己的市场发展势头。
这样畅想一下,我们团的未来发展空间不是窄了,而是会越来越宽。
记者: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全国各地演艺市场活跃。作为文化领域改革的先行者,对未来发展如何定位?
赵德平:必须紧跟时代,必须拥抱时代。在网络信息化时代,观众的审美变化太快,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必须用互联网+、文化+,以及高科技等先进理念和手段,把舞台作品打造成高端文化产品和艺术精品,做成高精尖的经典剧场体验作品。
此外,还要拓展多业态,以剧团为“圆心”,不断延展文化产业集团外延。全省首家农村文化题材影视基地、农村题材艺术创作研发中心的建立只是开始。要想发挥出文化产业集团优势,还得找准特色,深耕细作。
目前,大厂回族自治县正在以大厂评剧歌舞团为基地,筹建中国戏剧小镇,借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发挥区位优势,打造人文气息浓厚的特色小镇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记者曹铮、刘萍)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