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信芳经典京剧唱段 守在繁华落尽时——京剧之美浅浅谈
京剧,与之紧密相连的一个词语是国粹,意指一个国家文化中的精华。
在中国,不知道京剧的人几乎没有,听过她的人,也有很多。然而时至今日,还爱着她的人,却日渐稀少。刚刚搜索了一下,百度的EXO贴吧,粉丝人数3,100,728人,而京剧贴吧,戏迷人数45,893人。一个是韩国的明星组合,一个是身负国粹标签的国剧,受众和追捧者怎会有如此悬殊的差异?!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京剧到底有什么好?京剧到底美在哪里?对于一个几乎一无所知的事物,自然谈不到喜欢不喜欢了。
我虽然喜欢京剧,比起许多资深戏迷票友的执着求真却差了许多,对京剧只能算是略有所知,只能努力用自己粗浅的认识,来讲述自己看到的京剧之美。
京剧之美,美在博大——
众所周知,二百多年前的四大徽班进京,开启了京剧的生长之路。“……徽(剧)、汉(剧)两调合流,互相融会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从昆曲、弋腔、秦腔不断汲取营养,形成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若要寻根溯源,详解京剧的起源发展,我没有那么详尽的了解,很难说清楚。只是,从京剧的形成却可以看出,她在成长初期,广泛吸收了诸多戏曲剧种甚至民间小调的声腔曲调、表演形式、剧目基础、舞台经验,加上几代人长时间的努力,完成了华丽的嬗变,形成了完整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戏曲艺术对国人影响力的巅峰。
评剧的前身是莲花落,龙江剧的前身是二人转周信芳经典京剧唱段,越剧的前身是落地唱书。却没有哪一个剧种或者曲艺形式,敢称自己是京剧的前身。京剧,以人喻之,像好学的青年,孜孜不倦的学习、借鉴;以水喻之,像浩瀚的大海,虚怀若谷的吸收、融汇。许多艺术形式在她身上留下了或多或少的痕迹,却又不得不以虔诚的姿态去仰视她完全超越自己的高大身影。
京剧之美,美在精深——
很多人都说,京剧里处处是规矩,一步不能错。只是,这规矩,并不是死死框住人的枷锁,而是严谨到细微处的精致。
以行头为例(行头指戏曲服装),京剧舞台上演员所穿的行头有着精细的区分和严格的规则,都是从人物的性格、身份、年龄、职业、剧情出发设定的。蟒袍、官衣、褶子、帔、靠等等各自有它的表现语言,每一种类又有更加细致的区分,比如官衣又有红、黑、蓝、紫的分类,分属于不同的人物。这些行头和妆容、头饰、脸谱一起,成为一个人物性格、善恶、身份的直接外在表述。当演员踩着鼓点出场时,打眼一看,便知其性情地位甚至所处的情境、背景和心情。比如官员戴的纱帽,包公戴相纱,王延龄戴相貂,一般官阶性格正直的官员戴方翅纱帽,奸诈、贪婪的官员戴桃形尖翅,昏庸糊涂或者滑稽喜感的官员戴圆翅。同一个人物,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戴相貂,彰显其丞相的身份,在《失空斩》中则戴道巾,表现其满腹韬略和仙风道骨。
京剧界有句话,叫“宁穿破、不穿错”,就是对行头规范性的简明表述。某年的春晚,青年演员王艳演唱《杨门女将》中穆桂英的唱段,按剧情要求,此时杨宗保新丧,演员是穿孝服出场的,在春节晚会的欢庆气氛中穿孝服显然不合适,这种情况下就该另选唱段,可是导演偏偏固执的安排演员穿了喜庆感十足的红色对襟褶子表演,闹出了大笑话。要知道,京剧演员全身的每一个细节,那可是一丝也错不得的。
不仅仅是行头,京剧的每一个点拿出来讲,都会是一篇一言难尽的大文章——旦角的妆容和头饰,青衣、花旦、马刀旦、武旦各有不同;花脸的脸谱千人不同面,通过揉,勾,抹,破的描绘,展现人物性格命运,完成了美与丑的矛盾统一。凡此种种,不过是京剧表演的外在辅助,京剧真正的精粹——唱念做打的“四功”、手眼身法步的“五法”、各行当的划分清晰明确、各流派特点鲜明,俱臻化境。程长庚、余三胜、谭鑫培、孙菊仙、王瑶卿、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周信芳、马连良……无数京剧人的不懈努力,让京剧艺术的表演无一处不精雕细琢,无一处不规范凝炼。所有这些,不仅在其他戏曲剧种,甚至在所有舞台艺术形式中,是绝无仅有的。
京剧之美,美在端方——
“君子端方,温良如玉。”京剧就如同这样一位君子。
电影《梅兰芳》里有一个情节,一小演员在杂乱的小剧场演《贵妃醉酒》,为了哗众取宠,做出许多轻佻的身段和表情。在下面看戏的邱如白站起来愤然指责:“知不知道这是梅兰芳的戏?她表现的高贵美丽的妃子,即使她失意了,也是高贵的,典雅的!她不是粉戏!”
不止梅兰芳,从京剧形成至今,任何一个正规戏班、院团,都不会演出有失京剧身份的剧目。京剧形成到鼎盛,就一直受到上层贵族甚至最高统治者的喜爱追捧,在优伶地位极其低下的时期,京剧演员的处境显然要好得多了。也许因此,京剧工作者更加看重自己的身份。不要以旧社会演员的性格、言行瑕疵来诋毁他们,是,他们有人抽大烟,有人摆角儿架子,有人吃戏醋,有人生活奢华。他们始终摆脱不了低下的社会地位,被喝彩和名利包围的时候,他们会骄傲,会自负,会斗气,他们的群体并没有什么政治敏感度,但是,他们有最淳朴的是非观念,与当时的其他艺人相比,他们少了些讨好卖乖的低声下气,多了几分矜持庄重的自尊心;他们少了些唯利是图的小念头,多了几分忠奸是非的责任感。刘赶三在台上指斥权贵的勇气,田际云为康梁和光绪皇帝传递消息的胆魄,国难当头时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的气节,和京剧的舞台展现相得益彰,人因戏而负盛名,戏因人而更生异彩。
《霸王别姬》《白蛇传》《定军山》《贵妃醉酒》《群借华》《金玉奴》《四郎探母》《红鬃烈马》《锁麟囊》《玉堂春》《将相和》《铡美案》……京剧经典剧目不胜枚举。京剧的舞台,属于楚霸王的英雄气概,属于白娘子的爱情渴望,属于诸葛亮的运筹帷幄,属于金玉奴的善良纯真,属于薛湘灵的古道热肠,属于杨家将的拳拳赤心,属于玉堂春的坚贞不渝,属于廉颇的坦荡胸襟……毫不客气的说,地方戏如友,越剧、黄梅戏、评剧等等,如同邻家女孩儿,观之可近、可喜、可爱,而诸如二人转之类的小调如婢,虽然植根民众,通俗易懂,却时刻在偷眼去看观众的眼色,不免哗众取宠,很难脱离粗俗甚至下流的趣味。与它们相比,京剧端方如君子,正气如师长,耿直如诤友,可敬可赏又蔼然可亲,展现的是正义、节烈、忠诚、善良、真情,传递的是当世道德准则下的正能量。
京剧之美,美在典雅——
公认京剧是高雅艺术,我却不喜欢这个“高”字,一个高雅,便与人拉开了距离,京剧从来没有端着架子高高在上的俯瞰众生。即使她曾经是满清宫廷和所谓上流社会的最爱,她也从来没有离开过普通民众的视线,她从来都不是孤独的阳春白雪,那如山的叫好声,民间要比贵族喊的响亮多了。
京剧确然是雅的,她配得上所有雅的词语,优雅,典雅,儒雅,文雅……她雅在承露、垂丝、蝶损、拂云的指法间,雅在西皮流水的旋律间,雅在程式动作的简约、虚拟间,雅在青衣的莺啼燕啭,雅在老生的沧桑凝重,雅在架子铜锤的虎啸龙吟,雅在花旦的妩媚娇痴……
京剧之雅,更在唱词的文辞气韵间——
通俗时娓娓道来,如黄忠在《定军山》中的讲述:
在黄罗宝帐领将令,急坏了老将黄汉升。
某昔年大战长沙郡,偶遇着亭侯二将军。
某中了他的拖刀计,俺的百步穿杨箭射他盔缨。
弃暗投明来归顺,食王爵禄当报王的恩。
优美时又如诗如词,如《春闺梦》中张氏的低吟:
终朝如醉还如病,苦依熏笼坐到明。
去时陌上花如锦,今日楼头柳又青!
可怜奴在深闺等,海棠开日想到如今。
门环偶响疑投信,市语微哗虑变生。
因何一去无音信?不管家中肠断人!
深刻时发人深省周信芳经典京剧唱段,如《大唐贵妃》中唐明皇的感叹:
我也曾引领了开元之治,
我也曾领戏班人尊鼓王。
为什么朝廷梨园顾此失彼?
为什么江山美人必有一伤?
京剧之美,难以言传。她博大精深,典雅端正,却并不是冷漠孤傲、曲高和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者,可以感其神;具备一定的欣赏水平者,可以品其韵;而我们普通观众,尽可以单纯的看其色,听其声。总之,她的美,不会因观众的年龄、文化、身份、性格不同而有所保留,即使你不懂戏,她也会温暖的包容你,她就那么宠辱不惊、从容恬淡的向所有人群展示着她深邃精致的美。如果你说不爱她,那么,只有一个原因——你从来没有真正走近她。就像时下当红女老生王佩瑜说的: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喜欢京剧,另一种人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
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联合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于京剧,是喜是忧?被世界认可、重视,是喜,可是,被称为遗产,又似乎说明现状堪忧。京剧曾经有过人人追捧的鼎盛,曾经有过光芒四射的辉煌,如今的寂寞,不得不让人惋叹。如今周信芳经典京剧唱段,去追究哪一个群体、哪一个时代对京剧的伤害造成了今天的境况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怎样去传承、展现她的美,怎样让她的美为人所知,才是现在的该努力去做的事。
希望有更多的人与京剧一起,守在繁华落尽的此时,等待重放异彩的明天。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