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裴斌 瞿祥涛 周三春)近日,黄梅戏起源再起纷争。安徽省专家提出“新说”,认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推翻了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传统说法。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院长杨俊认为,地域之争很无聊,要用开放的心态传承和发扬传统艺术。2017湖北“两会”期间,参会代表、委员们也纷纷支招,为湖北如何发展壮大黄梅戏献计献策。

黄梅戏代表作_打造社会治理格局_明星委员呼吁恢复繁体

张辉、杨俊(右)联袂演出《天仙配》 剧照(网络资料图)

杨俊:地域之争很无聊

黄梅戏,原名叫黄梅采茶戏,俗称采茶调、采茶。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桂靖雷说,黄梅戏并不是黄梅人自己起的名称,而是黄梅采茶戏流传到安徽省安庆地区以后,因为它来自黄梅县,所以被安徽人简称为黄梅调、黄梅戏。

中国戏曲音乐学会名誉会长、著名黄梅戏音乐家时白林,在1989年1月出版的《黄梅戏音乐概论》一书提到:“对于黄梅戏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但从艺人师从的记载,保留剧目以及积累的唱腔方面综合分析,还是以发生在湖北省的黄梅县、成长在安徽省的安庆地区的说法比较合理。”也正因为如此,2006年6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安徽安庆、湖北黄梅同时列为黄梅戏保护单位。

“其实黄梅人民对安徽一直有一颗感恩的心,正是他们将黄梅戏发扬光大。”桂靖雷说,但“新说”的提出,还是让他无法接受。

“历史无法抹杀,地域之争实在很无聊。”杨俊认为,要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传承与发扬传统艺术形式。

湖北:把黄梅戏请回娘家

黄梅县当地流传着一句老话儿:“一去二三里,村村湾湾都有戏。”

深厚的群众基础,给了黄梅戏最好的生长土壤。“上世纪80年代,湖北省顺应民意,提出‘把黄梅戏请回娘家’,随后省市斥重资打造了湖北黄梅剧团,大力振兴黄梅戏,在此期间涌现了很多有名的演员和剧目黄梅戏代表作,他们在台湾、上海、深圳各大剧院都有演出。”湖北省人大代表、黄梅县委书记马艳舟说。

近几年,湖北黄梅戏的“高光时刻”屡见不鲜。如:2016年10月,湖北黄梅戏电影《妹娃要过河》在第三届美国旧金山国际新概念电影节上,获最佳歌舞(戏曲)片奖,这是国际电影节首次为中国“戏曲电影”设奖。此前,在第七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优秀剧目展演中,《妹娃要过河》也曾惊艳戏剧之乡,演出过程中全场不时爆发雷鸣般掌声,场面沸腾。

“还有《未了情》《三下山》《和氏璧》、《李时珍》等作品,都获得过全国性大奖。”杨俊说,有作品让老百姓喜闻乐见才是硬道理。

湖北黄梅戏除了优秀的作品,还有优秀的人才。杨俊介绍,湖北汇聚了不少黄梅戏业内的顶尖大师,如张辉等。而杨俊本人也是国家一级演员、被誉为“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

打造社会治理格局_明星委员呼吁恢复繁体_黄梅戏代表作

黄梅戏《妹娃要过河》在各地演出,深受好评(网络资料图)

支招:走向市场,才能深入人心

“‘新说’之所以有市场,说明我们还要做得更好。”在马艳舟看来,湖北黄梅戏要考虑如何适应新形势,把市场和政府的力量结合起来,不断创新,从而适应大众审美情趣。他向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介绍,黄梅县正在建设五祖禅文化旅游景区,待景区建成开放后,将每天上演一部黄梅戏。

“就湖北省而言,传承、创新、发展黄梅戏的任务,人们很自然地把希望寄托在黄冈市的几个县身上。”桂靖雷认为,就黄冈市的主、客观条件而言,还有巨大的潜在力量。但仅靠鄂东地区的几个县让黄梅戏“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还远远不够。

有受众的艺术形式,才有生命力。“走向市场,才能深入人心。”湖北省政协委员、卓尔文旅集团董事长方黎建议黄梅戏代表作,黄梅戏是湖北本土文化的优秀IP,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在艺术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另一方面政府应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黄梅戏代表作,鼓励文化企业参与黄梅戏的传承与发扬。

“湖北有不少大师级人物,但安徽在人才储备上更胜一筹。”杨俊表示,戏曲是综合艺术,目前湖北省黄梅戏后备人才相对不足,应补齐短板,尤其是加强在青少年中的推广力度。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