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
京剧是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由徽调、汉调、昆曲、梆子等艺术形式相互交流、融合而萌发,形成于北京,具有独特风格的,很快遍及全国的一个戏曲剧种。初始时 ,并没有“京剧”这个确切的名字关于京剧的资料,曾出现过“二黄”、“平戏”和“京戏”的称谓。在它孕育、形成时期,(约在清朝的道光初年),京剧首先传入了京都的门户——天津。同治中期,皮黄又由天津传至上海。
天津虽不是京剧的发源地,但就其对京剧的传播、张扬、促进,乃至于光大方面来讲,是呈显著之势的。究其原因是,天津有着适宜于京剧发展的地理环境(地处陆路、水路的南北交通要道)与人文环境(有着爱戏、懂戏的观众)。
从大量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京剧的萌芽开始关于京剧的资料,几乎所有的京剧名家精英都曾鱼贯津门献出他们最拿手的,或新创作的剧目 。如在声腔曲调和舞台语言方面做出了重大改革而最早成名的京剧演员、“京剧老生前三杰”之一的余三胜,“ 后三杰”谭鑫培、南派京剧创始人之一王鸿寿,李桂春、盖叫天、杨小楼、周信芳以及后来的“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著名表演艺术家来津演出了他们的拿手好戏。而天津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名丑第一人刘赶三、“后三杰”之一的孙菊仙,创立了武生“黄派”的黄月山、“尚派”的尚和玉以及李吉瑞、王克琴、赵美英等京剧名伶,将众多的剧目呈现在天津京剧舞台上。天津“票房”的实力也非常强大:窦砚峰、王君直、王庾生、袁寒云、王颂臣等名票不仅自己能唱,还教出了不少弟子,也有不少问艺于他们的京剧名家,如余叔岩、孟小冬等。而严范孙、林墨青等近代著名教育家,不仅素好京剧,而且还积极倡导戏曲改良,亲自组织演员创编新剧目,从而成为清末民初天津戏曲改良运动的中坚力量。
解放后,天津的京剧舞台上继续呈现出绚丽的光彩,长盛不衰,以行当齐全,流派纷呈著称,天津京剧院、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有一大批在全国享有盛誉的京剧名家和后起之秀。杨宝森、厉慧良 、张世麟、杨荣环 、丁至云、林玉梅、王紫苓、程正泰、李荣威、杨麟玉、崔益春、董文华、马少良、王平、杨乃彭、李莉、李经文、邓沐玮、张克、兰文云、王立军、李佩红、石晓亮等多代京剧名家以及王艳、姜亦珊、吕扬、凌珂、黄齐峰等非常有前途的青年京剧演员均为天津京剧注入了勃勃生机。同时,天津还有一大批爱好京剧的票友,已经在津举办了六届大型京剧票友赛事活动,培养了一大批京剧票友。新编京剧《六号门》、《火烧望海楼》、《华子良》等成为了天津京剧的品牌。
天津京剧曾多次走出国门关于京剧的资料,赢得了世人的瞩目。天津京剧在京剧发展史上起到了发展 、承传、传播的不可磨灭的作用。
天津京剧于2006年5月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