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作为一种歌舞剧,历来总是以声腔音乐集中体现一代戏曲的风貌的。人们常说的“戏以曲兴”、“戏以曲传”也就是说优秀的唱段或音乐绝非仅仅限于戏曲本身,这也成就了诸多的京剧经典唱段得以流传。

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唱腔中,我们感受到的是李玉和对女儿铁梅的几分赞许与期望,接下来的这段“浑身是胆雄赳赳”则是李玉和即将赴宴斗鸠山,临行前与亲人间的一段真情告白。

说到京剧《红灯记》中李铁梅的精彩唱腔,不少朋友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段,其中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那段:“爹爹和奶奶齐声唤亲人,这里的奥妙我也能猜出几分”。在这句唱词中的“妙”、“能”、“猜”三字的精心处理,生动的表现出铁梅揣摩爹爹与奶奶心事,有仔细观察、也有活泼得意。《红灯记》中“我家的表叔数不清”的唱段,选择“西皮流水”的声腔板式,就是取其流利活泼。

再说这流水板是一拍(也就是我们说的四分之一拍)形式京剧红灯记李铁梅的唱段,其结构是第一句从板上开口京剧红灯记李铁梅的唱段,最后一处也落板上,随后的句子无论上下句均从板后(即板的后半拍)开始,最后一字落板上。流水板是叙述性较强的一种板式,适合表现轻快的或者是慷慨激昂的情绪。老生戏《定军山》中黄忠唱的“这一封书信来的巧”的唱段、《桑园会》中秋胡唱的“秋胡打马奔家乡”的唱段、旦角戏《锁麟囊》中薛湘灵唱的“耳听得悲声惨心中如捣”的唱段、《凤还巢》中程雪娥唱的“母亲不可心太偏”的唱段等,都是“西皮流水”。流水板的唱句节奏比较紧,所以这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用[西皮流水]是再恰当不过了,是从人物情感出发,大大突破了原有的声腔旋律的模式,自然上口,清新俏丽,体现了对特定时代、特定人物所具有的独特情感方式的把握。

京剧的“好”不但体现在文学剧本上,重要是落实在舞台上。《红灯记》是先出现的电影、同名沪剧、最后才有京剧改编。现代戏的改编、加工、提高也是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的结晶。回到1964年,一出沪剧《红灯记》、两部同名京剧《红灯记》、上演了一场“三红”闹京城之后,中国京剧院重新对《红灯记》进行加工、修改。到1966年此戏已红遍大江南北。196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红灯记》单行本,短短十个月就四次重印,印数达279万册,可见当时的轰动效应。

后来又随着唱腔乐谱的出版发行,电台的反复播放,《红灯记》的主要唱段“提蓝小卖拾煤渣”、“我家的表叔数不清”等唱段,由于琅琅上口京剧红灯记李铁梅的唱段,好听好记,一时间脍炙人口,成为广为传唱的段子。这股热潮可以说说整整影响了一代人、甚至两代人。

刘长瑜老师在演唱这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时,特别发挥了她专工花旦之所长,在唱念中以脆亮的音色表现出铁梅特有的活泼天真和充满青春气息的性格。

在戏曲舞台上的巾帼英雄中有一批平民百姓,象《红灯记》中的铁梅,年龄虽不大,但她懂得为爹爹奶奶分忧,为抗敌救国出力,在她的唱腔里就带着这种精气神。

说到《红灯记》的唱段印象最深的是李玉和的一声“导板”:狱警传,似狼嚎,我迈步出监“,最后一个长长的拖腔,随着李玉和舞着铁链出场,一片掌声,然后接唱“回龙”、“慢板”转“原板”一成套唱腔,他的高音拖腔很典型,比较难唱。

而同是《红灯记》李玉和一出场的夸女儿一段:“提篮小卖拾煤渣”,没有太大拖腔,又是人物内心情感流露,就好学、好记。

再说铁梅的唱腔设计的好,流传的也多而广。大家都会唱的“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就唱出了铁梅一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听说“表叔”要来,这表叔是什么人?她似乎明白又不明白,只知道表叔象爹爹一样有一颗红亮的心。再说唱腔设计的是用八句“西皮流水”和有板无眼与一板一眼的混合节奏,活泼流畅,突出了她的天真活泼的性格。可以说在这段唱腔中铁梅的形象第一次塑造完成了。

再说这段“做人要做这样的人”,这一段是铁梅看到了交通员冒死与爹爹接头,又听完了奶奶说红灯后的一番思想活动。以“西皮散板”开始起唱,随后进入“西皮摇板”,到:“为的是救中国,救穷人打败鬼子兵”开始速度加快,表现出铁梅经过沉思后豁然开朗,逐渐明白革命道理,渴望做一个象爹爹一样的人,到最后落句:“铁梅你应该挑上这八百斤”的“斤”字出现了铁梅唱段中的最高音,将整个唱段推向高潮,可以说是人物成熟的一个升华,重要的是让人们从她的唱腔中体现出铁梅的成长过程。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