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先生郑一标》播出引关注

光影再现潮剧“一代宗师”传奇人生

潮剧三代恩怨_经典潮剧100部_潮剧三代情2

▲纪录片《先生郑一标》剧照

日前,由汕头市委宣传部、广东省潮剧发展与改革基金会、汕头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澄海区委宣传部、汕头融媒集团联合出品的纪录片《先生郑一标》在汕头电视台播出,引发专家学者和观众的热烈反响。

郑一标是澄海籍爱国归侨、才情卓绝的潮剧第一位导演,被誉为潮剧“一代宗师”。纪录片以郑一标非凡的人生经历为主线,从独特新颖的角度挖掘他的人生故事,展示人格魅力。

2021年是郑一标先生诞辰百年经典潮剧100部,纪录片适时开拍。也许,一部纪录片不足以涵盖所有,但该片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去走近、了解郑一标。在时间的轮廓里,郑老的面目神情渐渐清晰、亲近。近日,记者专访主创团队,挖掘该纪录片摄制的台前幕后,带你领略郑一标的传奇人生。

潮剧三代情2_潮剧三代恩怨_经典潮剧100部

▲郑一标(左一)在给演员讲戏(资料图片)

点面结合

60分钟浓缩传奇一生

作为潮剧艺术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郑一标以优异的天赋,博采众长和不断革新的精神,把潮剧艺术推上又一个高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在潮剧界首创导演制,导演了《扫窗会》《陈三五娘》《苏六娘》等众多潮剧经典剧目,常演不衰,成为传唱度极高的经典剧目。

因为片子长度有要求,纪录片不可能事无巨细走传记式的路线,主创人员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以大写意的方法重现了郑一标“年幼时回澄海老家学习中文、14岁随母亲返回曼谷、西南联大求学、携妻儿回中国、进剧改会建立导演制、年老时澄海建阳养病”等人生经历。故事跌宕起伏,有亲人离别的伤感,也有事业上的不得志,还有传道授业时的欣喜。

纪录片《先生郑一标》历经一年多的调研、采写与拍摄。制作过程中,主创人员风雨兼程,先后前往昆明、澄海以及汕头市区等地采访专家学者及郑一标先生的后代,收集整理了大量珍贵第一手资料,为情景再现拍摄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前期工作。去年10月25日,纪录片举办开机仪式,经过几个月的拍摄和精心制作,最终以60分钟的光影呈现了郑一标的一生,整部纪录片的叙事性、纪实性、艺术性极强,是到目前为止,较为完整呈现郑一标作为潮剧“一代宗师”的纪实力作。

潮剧三代恩怨_潮剧三代情2_经典潮剧100部

▲纪录片《先生郑一标》剧照

情景再现

还原本真的潮剧宗师

纪录片《先生郑一标》既是记录和再现,更是寻找和发现。在创作之初,主创团队也曾一度陷入“无镜头”的困惑。100年的历史,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但很多东西在百年之内早已白云苍狗。除了故人们纷纷辞世之外,因为历史的变迁,许多当年的影像资料都已难觅,而那些传奇故事的发生地也早已物是人非。又由于疫情的原因,团队也没办法前往泰国进行拍摄。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创作团队最为遗憾的地方。

拍摄中,团队尽量做到“还原拍”,拍不到就通过采访相关人物代替。如果采访还不行,就用照片、资料来代替。在片中能够看到不少历史场景还原,丰富的年代道具陈设,逼真的年代服饰搭配,加上惟妙惟肖的历史人物再现经典潮剧100部,无不给人以如梦似幻之感,仿佛搭乘上奇妙的时光机,恍然间穿越回到民国的历史空间里,见到了最接近本真的郑一标。

当纪录片接近尾声,老年的郑一标与妻子在雨中聊天,摄影机镜头隔着一重又一重的遮挡前景,在光影中缓缓移动,似幻似真。“岁月老去,回首处,青春褪色,壮怀消逝,只有一颗赤子心依旧”……深情的旁白声音在耳边回荡,让人陡生咫尺天涯之感,纵有一景之隔,但却又遥不可及。

潮剧三代恩怨_潮剧三代情2_经典潮剧100部

▲纪录片《先生郑一标》剧照

电影 · 对话

谈选角:

追求神似,兼顾形似

记者:在选择演员和塑造角色方面,剧组下了哪些功夫?有没有担心观众不认可?

导演梁卫群:肯定有这样的担心。郑一标是潮剧“一代宗师”,他的许多学生是当今的潮剧大师,如果我们的角色塑造得有偏差,观众可能不会认可。

选演员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我们秉持了一个原则:追求神似,兼顾形似。当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尽量挑选形象比较接近的演员。本次出演的演员全部为素人,其中出演郑一标中年和老年妻子的,是一对母女。毫不夸张地说,这部纪录片就是一帮没有受过任何表演训练的老百姓撑起来的。

潮剧三代情2_经典潮剧100部_潮剧三代恩怨

潮剧三代恩怨_潮剧三代情2_经典潮剧100部

纪录片《先生郑一标》剧照

谈拍摄:

写实写意结合,展现精神世界

记者:片中有一些细节、片段给大家留下很深的印象。有观众注意到,这部片子的镜头语言和旁白都很有新意,在增强视觉艺术性方面,团队有哪些新的探索?

导演梁卫群:在还原角色方面,我们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希望在视听语言上不仅真实还原,还有所拓展,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在丰富镜头语言的同时,也希望在审美层面带给观众多维度的感受。

拍摄时,我们十分注意“本土化”。比如林檎是樟林特产,但拍摄时已过季。后来,我们开了十几公里的车程到山上果园找到几个林檎做道具,就为了镜头中一两秒的画面。又比如,团队选取了多处潮汕老厝取景拍摄,或园林或私宅,不仅展示了潮汕建筑,且真实还原当年潮汕本土的市井生活。

为了打破时空界限,带领观众重回历史现场,团队每次都很用心地搭景,通过真实记录、情景再现和语言相融合的表达方式,展现郑一标先生富有家国情怀、勇于担当的形象,展现郑一标先生德艺双馨的人生价值追求。

潮剧三代情2_潮剧三代恩怨_经典潮剧100部

▲纪录片《先生郑一标》剧照

电影 · 人物

才情卓绝郑一标

郑一标是爱国归侨、才情卓绝的潮剧第一导演。他兼有中泰的血统,作为郑家长子,父亲希望他延续中华文化根脉,幼年送回澄海樟林学中文,曾与秦牧同学。从此,无论战火纷飞、山水跋涉,他一直在中国典籍里成长。国难当头的年份,他在西南联大追求真理和光明,深受闻一多先生影响,积极参与各种抗日救亡活动,特别是话剧。1946年,他携妻儿回泰国,父亲要他继承家业。他在自家铺头坐了11天后,带着妻儿搬出大家庭,去复办的中华中学任教职。

随后,他以妻子的名义,出版刊物《影剧春秋》,开展进步剧社活动。后遭当局关注,携妻儿回中国。1950年初,他甫抵潮汕,正逢全国开展土地改革的热潮,他改变去北京的主意,加入潮汕文工团。年底,他参与主创的大型方言歌剧《赤叶河》在揭阳初次亮相,之后一年内,在潮汕大地公演89场,观众70万,惊艳全潮汕。《赤叶河》是第一部潮汕方言歌剧,即代表该剧种的高峰。

1952年潮汕文工团解散,这些宝贵的火种转移到潮剧界。郑一标进了剧改会,并很快着手以现代导演的手法加诸潮剧这个古老的剧种,《扫窗会》是郑一标的第一次尝试,即大获成功,亮相广州,受到专家高度赞赏。此后,执导《陈三五娘》《苏六娘》《辩本》《闹钗》《辞郎洲》《闹开封》《芦林会》……这些剧目经过郑一标的金手指,都大焕异彩。经过郑一标等人的努力,潮剧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中原文化视野,不卑不亢,自信自若,大获好感。随后赴港、赴柬埔寨,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为国家增色。

潮剧从此建立了导演制经典潮剧100部,导演使综合艺术的各种力量紧紧扭成一股绳,表现力大大提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名的一批艺人,均得益于导演制的建立。郑一标先生70年代在澄海建阳养病期间,受当地建阳文化室所请,为这个业余剧团排练了现代戏《杜鹃山》,一代宗师的风范,至今仍流传在建阳人的文章和口中。

汕头融媒集团融媒编发中心编审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