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牌源流

相传昆曲是元末明初江苏昆山人顾坚初创,正式叫法应是“昆剧”游园惊梦昆曲,旧称昆(山)腔。至今已六百五十年历史。明中叶经魏良辅改革,形成曲调婉转,以管笛伴奏为主的新风格,俗称“水磨腔”。明万历年间繁荣发展,以苏州为中心南北传播。

但这其实是昆剧的历史,昆曲之“曲”游园惊梦昆曲,则更早,早到何等程度呢?自六朝民歌唐宋词元曲以来,有词曲牌的长短句因其朝代特色而独立命名,但在真实的历史时空中,是一代代人不绝如缕的传承演变,不是某个具体时间突然蹦出来的。

这个度曲填词的吟咏酬唱系统,自李白的西风残照,到李后主的一江春水,自青楼倦客柳三变的晓风残月,再到汤显祖的姹紫嫣红开遍,这样的浅斟低唱,世世代代何曾消歇?

直到歌后邓丽君,还在唱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便是今日,时下流行的剧中还在遍遍唱着李清照的“绿肥红瘦”。可这都是今人为古词重新谱曲,他们本来的样子呢?如要听千百年前的文人声腔梨园曲调,怕只有昆曲了。

昆曲来处

据魏良辅《南词引正》记载,梨园老祖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后,宫中戏班也流散江湖。杜甫在江南“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李龟年游园惊梦昆曲,便是玄宗梨园班首。而其六大乐工之一的黄幡绰则来到苏州府昆山,继续教人演戏。

其后的历史湮没无闻。六百年过去了,这片土地上,被尊为昆曲鼻祖的顾坚在此出生。但昆曲是顾坚所创吗?也不是。据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所藏《顾氏重汇宗谱》载,顾坚“天生歌喉,自幼从姑母山山学曲习唱。”姑姑的曲又是哪里学的呢?无载。但也必是源自那早已无考的代代传承。

可惜人世间历来曲高和寡,昆曲之衰,也不是今日的事了。

据梅兰芳先生《舞台生活四十年》记载,民国初年,昆曲因词曲古奥节奏缓慢,在乱世凋敝又加流行文化京剧的强压下,渐渐不支。昆班陆续解散,艺人转唱京剧,几乎到了将近退出舞台的末路穷途。

梅先生本不是学昆曲的,但出于一个艺术家的责任感,在自己当红之时从头拜师学昆曲,上台演出。流风所及,才有昆曲的慢慢复苏。南方则有昆剧传习所影响深远。近来则因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的巡演,昆曲又稍回大众视线。

传道授业

昆曲的传承与其他口传心授的戏曲不同。早年间的戏曲艺人多是不识字的,更没有音律知识,跟老师一句句学,下够功夫,就能登台。但以此学昆曲,就不大行得通。昆曲的唱词都是典雅的诗词格,没有文化底蕴,意思都不明白。工尺谱记的曲牌,不懂音律,也难。所以昆曲历来是文人和宫廷挚爱,却不是民间的流行。

昆曲的传承一般有两个途径,一个是跟演员,一个是跟笛师。昆曲的伴奏主要是笛子,唱腔的尺寸全由笛师托着,往往笛师会得比演员还多还准。也有不少昆曲名家如俞振飞先生,同时也是横笛圣手。昆曲届很多演员是从笛师学艺,就是因为在音律素养深。这和学京剧讲究学流派唱腔风格,是不大一样的。学昆曲,讲究的是音律准,一般不说学唱,说“拍曲子”,曲子拍好了,再找师父安身段。

本次昆曲传习坊邀请到的杨凌云老师,就是师从梅兰芳先生的笛师迟景荣先生学习昆曲,是迟老唯一的入室弟子。

时光荏苒,如今杨老师也已年逾古稀了。

杨老师在中国戏曲学院从教四十年,退休前还曾多次受邀赴台湾教授昆曲。

八九年前,杨老师在公益机构近邻社教退休人员京剧,笔者恰好在那里教国画。后来因为课在同一天,我还跟杨老师学过几年京剧。后来知道杨老师对昆曲非常有造诣,一直早想请杨老师开公众课,辗转拖延,到现在才终将成行。

人世沧桑,机缘难遇,望有缘人相遇,同行。

昆曲牡丹亭游园歌词_游园惊梦昆曲_昆曲游园史红梅

梅兰芳先生戏曲电影《游园惊梦》剧照

【信的原野】

[信的原野]脱胎自信剧团伙伴们不同的个人实践。沿着直觉的爱好,在不同的艺术领域探索钻研并与他人分享。这些实践,就像是一片原野上的花草树石、虫鱼鸟兽,共生在山川流水之间,也许草木丰茂,也许烽烟狼藉。我们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借助艺术和生命的土壤,长成向往中的样子?小则自足一方、大则映照四野。而此刻,我们埋下种子。

文案及编辑丨三黄

如需转载完整或者部分图文信息,请留言与我们取得联系。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