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后进行改革闽南戏曲陈三五娘,在泉州设立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闽南戏曲陈三五娘,拍摄梨园戏彩色电影陈三五娘2006年5月20日,这个剧种列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闽南戏曲陈三五娘的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演员曾静萍得到2次中国戏剧梅花奖。

1高甲戏高甲戏的音乐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以南曲为主,兼收木偶调和民间小调,并在旋律节奏上进行了必要的改革,使之适合舞台上表演各种人物性格的需要,具有浓郁的地方韵味唱工用本嗓,唱字行腔。

闽南戏曲陈三五娘(闽南南音陈三五娘)

在正字戏孕育影响下而产生的潮音戏,据1956年梅兰芳欧阳予倩从日本拍回的荔镜记的书照,说明在明嘉靖丙寅年1566以前业已形成按清吴颖潮州府志载,当时的潮音戏是“声歌轻婉,闽广参半”“皆习南音而操土风”因此。

“陈三五娘”是一个流传于粤东闽南台湾和东南亚潮人聚居地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1993年,台湾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研究生刘美芳发表其硕士论文陈三五娘研究,这是台湾继陈香的陈三五娘研究林艳枝的嘉靖本。

闽南戏曲陈三五娘(闽南南音陈三五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