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川剧人秀实力 好戏传承尽展现
12月13日下午,戏迷们期待已久的第六届“梨园秀”川剧优秀剧目展演在锦江剧场拉开帷幕,即便天气严寒,剧场内依然人气高涨。昨日上演的是本届“梨园秀”活动的首场演出——四川省优秀青年演员获奖专场,参演的演员们皆是从今年举办的四川省第二届青年川剧演员比赛中脱颖而出的一、二等奖获得者,11位各有所长的优秀青年演员,为戏迷们献上了11折川剧经典折子戏的精华片段,精彩绝伦而又充满活力的表演,既展现出川剧新秀们的朝气蓬勃,也展现出川剧在代代传承中蕴含的希望。
“80、90后”展风采
本地外地青年演员同台秀
12月13日的演出几乎是“80、90后”的专场演出,刚一开场,一股青春气息便扑面而来,首先上台的是在四川省第二届青年川剧演员比赛中荣获二等奖的市川剧研究院“90后”演员林雨佳,她表演的正是在比赛中的获奖作品《武松杀嫂》。《武松杀嫂》是一折川剧传统水浒戏,青年演员的精彩演绎让老戏也焕发出青春活力。
“80后”演员虞佳在该比赛中凭借折子戏《劈棺》夺得一等奖,昨日,她将《劈棺》再次演绎,一唱一念、一招一式都很是到位,传神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阵阵热烈掌声。记者了解到,《劈棺》是“二度梅”陈巧茹的拿手好戏之一,1991年她夺得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专场演出中就有这一折戏。陈巧茹说:“这折戏是著名编剧徐棻老师的代表作《田姐与庄周》中的高潮部分,难点在唱和做,演到位了就非常精彩。虞佳的个人条件不错,赛前选定这折戏之后,我从今年4月就开始手把手地指导,唱腔、动作、眼神等方面都要细细地教,把传统戏的精华都传承给年轻演员。”除了《劈棺》之外,“90后”演员李玲琳的《惊变》也是由陈巧茹亲自传授,由陈巧茹亲自执导复排的《白蛇传》便是由李玲琳主演,预计将于明年初和戏迷见面。对于虞佳和李玲琳昨日的表现,陈巧茹欣喜地笑着说:“可以有八九十分了!”
12月13日的演员们不局限于成都本地,来自宜宾、绵阳、遂宁等地的优秀演员们都有着不俗的表现。“四川省第二届青年川剧演员比赛在外地举办,很多成都戏迷还没有看过,所以把成都和外地的一些获奖演员组织起来同台表演,让观众感受一下青年川剧演员实力。同时,把多个院团的青年演员聚在一起,可以让演员的们多一点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本届“梨园秀”演出总导演、市剧协主席陈巧茹介绍说。
行当声腔几乎齐全
川剧传统戏魅力尽显
川剧历史悠久,经久不衰的传统戏自有它独特的魅力。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川剧剧目推陈出新,许多现代戏闪亮登场,但在川剧戏迷们心中,或许还是川剧传统戏更有分量。昨日的演出极好地满足了戏迷们的这一喜好,11折获奖好戏皆是一直以来广受欢迎的传统戏,而且不仅演出的行当较为齐全,川剧声腔的展示也颇为全面。
小生、小旦和小丑是著名的川剧“三小”,是川剧独特魅力的代表,昨日的演出中,“三小”轮番登台,让戏迷们过足戏瘾。由绵阳艺术剧院青年演员桂豪杰表演的《水牢摸印》是一折小生做工戏,市川剧研究院青年演员康勇在《困荥阳》中充分展示了川剧须生的风采,市川剧研究院青年演员虞佳、林雨佳、李玲琳和宜宾酒都艺术研究院青年演员石蓉等各自在《劈棺》《武松杀嫂》《惊变》和《扈家庄》中展现出川剧旦角的多种风貌,市川剧研究院青年演员陈作全和薛川又分别凭借精妙绝伦的《王婆骂鸡》和《跪门吃草》将川剧丑角的功力表现得淋漓尽致,令观众叫好不已。
陈巧茹告诉记者,本场演出的折子戏是精心挑选而成:“四川省第二届青年川剧演员比赛的获奖演员和剧目很多,不少精彩的表演都令观众难忘,但是由于演出时间有限,只能挑选出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剧目来展示。川剧有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我们在今天的演出中尽量把各个行当的特色都向观众充分展示,也可以更全面地体现出川剧传统折子戏的传承。”除了行当种类多,昨日的演出中,声腔种类也几乎齐全,高腔、胡琴、弹戏、灯戏的各自特色都得到了丰富的诠释。
惠民演出受到热捧
两场戏票皆早已脱销
由市文联主办、市剧协承办的“梨园秀”活动自2007年开始,已成功举办5届,是成都市有名的戏剧活动品牌,一直深受戏剧爱好者的喜爱。12月13日开幕的第六届“梨园秀”活动以川剧优秀剧目展演为主题,为了将更多的优秀演员展示给市民,也让更多的市民有机会看到好戏,尽管本届“梨园秀”的两场演出剧目十分丰富而且名角荟萃,但一律采用惠民的低廉票价,几乎和平时周六的悦来茶园演出无异,所以销售比平时更加火爆,在开演之前便早已脱销。在低廉的票价之外,据陈巧茹介绍,两场演出有大约一半的戏票向中小学校和戏迷们免费赠送,鼓励更多的人走进剧场,感受川剧的艺术魅力。
12月14日下午两点,本届“梨园秀”的第二场演出即将在锦江剧场准时上演,本场演出名为“五彩川剧——川剧名家、戏迷、少儿传承演出”,不仅有陈巧茹、王超、王玉梅、蒋淑梅等著名“梅花奖”演员和蔡少波、马丽等国家一级演员登台献艺,还有“小三庆”川剧社的青年戏迷们和我市多所小学的学生、老师同台表演,精彩程度一定不亚于12月13日。
本报记者 祝丹妮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