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中国戏曲剧种全集》山西剧种(朔县大秧歌)专家审稿会举行
8月18日上午,《中国戏曲剧种全集》山西剧种(朔县大秧歌)专家审稿会在朔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二楼会议室举行。参加此次审稿会的有:山西省戏剧研究所所长祁爱斌、副所长武铁亮、艺术科研规划部主任于小军、山西剧种编撰督导员张玥,朔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王刬、艺术科长马若恒以及艺术科众人,编撰作者徐志廉和审稿专家谢银花、周桂枝、尹生华、梁敏、熊高德。专家审稿会由王刬副局长主持。
朔县大秧歌是山西北部一个较大的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以朔州为中心的晋北广大地区和内蒙古南部的部分地区,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在发展过程中,艺术形式不断完善,表现力不断丰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十分兴盛。2006年,朔县大秧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自去年正式启动编撰工作以来,在朔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作者集中心力和笔力,经过8个月攻坚克难,终于完成编撰,陆续交付专家开展审读工作。
本场专家审稿会,祁爱斌所长首先就《中国戏曲剧种全集》山西剧种当前的编撰进展情况、意义价值、时间节点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且希望专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既进行专业指导,更要指摘不足,帮助进一步完善提升书稿质量。
其次,作者徐志廉就本次编撰工作的途径和方法等相关情况进行了汇报。为了编撰的客观准确,作者不厌其烦进行实地走访和田野调查,收集整理了大量一手资料,并不断进行印证,初稿完成后也一直处在动态修改当中,逐步形成目前相对完备的品相。
会议第三项议程是五位专家根据编撰体例,分别就剧种历史、剧种文学、剧种音乐、剧种表演、剧种生态、剧种保护6个方面,对照着12万字的朔县大秧歌书稿,逐页逐条进行指正。尤其是几位老专家,同时也是朔县大秧歌的老艺人、剧团老领导,几乎一辈子都浸润在大秧歌里,对朔县大秧歌如数家珍,对于稿件中的一些瑕疵和错漏,一眼辨识,并能详细道出其中来龙原委。他们的忘情讲述,又成为作者进一步补充剧种发展历史的新线索和新资料。而此次专家审稿的独特之处还在于部分专家在资料搜集阶段就已经提前介入编撰工作,陪同作者进行了大量资料收集和调查。
专家们指出一定要厘清社火秧歌、戏曲秧歌、民间舞蹈的秧歌三者的区别;文字资料和口头采访相矛盾的、文字资料互有矛盾的地方一定要进一步仔细核实;一些过世老艺人的艺术传承谱系需要进一步整理;文字表述应尽量客观,减少过分华丽的修饰词语。专家们也表示,愿意进一步提供帮助,希望最终成书出版的《中国戏曲剧种全集·朔县大秧歌》成为朔州市新的文化名片。
祁爱斌所长最后总结:通过雅俗共赏、图文并茂的书稿可以充分感受到作者编撰的用心、用情;通过朔县大秧歌前辈老专家动情、动容的现场纠错补漏,可以充分感受到他们对于朔州民间艺术瑰宝传承发展的殷切期望。《中国戏曲剧种全集》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国家工程,出色完成这项重大工程需要勇气毅力、需要精诚细致、需要多方协作,一定要用科学严谨的匠人精神打磨完善。听取专家审稿意见之后,作者要继续下功夫在突出剧种特色的基础上让内容更加详实,要按照文学性、学术性和通俗性相结合的“三性合一”的高标准完善编撰。
王刬副局长同时表示,朔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接下来将继续大力支持朔县大秧歌的修改、提升工作,做好保障服务工作,争取将这次编撰成果打造成极具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新时代朔州文艺精品。
截至目前,山西省负责的35个戏曲剧种编撰任务,正在全力高速推进。第一批提交出版社排版完毕的剧种已经陆续完成一校工作,第二批完稿的剧种也将陆续召开专家审稿会。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将继续前往山西全省各地,督导剧种编撰工作,确保编撰任务高质量完成。
文|张 玥
图 |朔州市文化和旅游局艺术科
辑|张玥
审|祁爱斌
投稿|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