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俩有啥恩怨?豫剧大师常香玉临死前,坚持收回“小香玉”艺名
“人间悠悠万事,我就是觉得戏比天大。”
常香玉从艺七十多年来,演出剧目不下100个。
好好唱戏,唱出好戏。始终是她从艺生涯中最基本的,最长久的坚持。
1928年秋,河南巩义县一个小乡村,汇聚了四村八乡的百姓。不是婚丧嫁娶,也不是年下节礼,只是因为这村子今天要“唱戏”。
对于那个年代的老百姓而言,“唱戏”可以称得上是最高档,最亲民的“娱乐活动”。
所以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有闲暇,都会抽身前去“凑个热闹”。
年仅五岁的张妙玲跟着家人,从邻村赶来听戏。像她这个年纪的孩子多是听不懂那些“咿咿呀呀”的,无非是和其他孩子围在一起吃糖耍闹罢了。
偏偏张妙玲听得全神贯注,趴在土台子边上看得目不转睛。
听大人们说,台上唱的是梆子戏《甩大辫》。
常香玉
张妙玲自是听不懂的,可这场堪称“简陋”的演出却在她幼小的心里“洒”下了“火种”。
“要是将来长大了,也可以上台唱上一段该有多好。”
在张妙玲看来,这不仅仅是她童年时期的一个梦想。更是她摆脱命运,挣得一条“生路”的不二之选。
张妙玲的父亲也曾是唱戏的,只是后来伤了嗓子,不能再唱了。为了养家糊口便在戏班子里干些打杂的活。
可即便是这样,家里依旧“穷的揭不开锅”。
年幼的张妙玲不怕吃不饱穿不暖,更怕的是给人当“童养媳”。
她三个姑姑都是童养媳,有两个都被打死了。对于贫苦人家的女孩来说,生存是个极为困难的问题。
张妙玲不想重蹈几个姑姑的后路,好在她的父亲也是“怜惜”她的。
小香玉
“我宁可你跟我学戏被我打死,也不愿意你被别人打死。”
虽然父亲的话很冷血残酷,却实实在在为张妙玲求得了一条“活路”。为了不当童养媳而学唱戏,是张妙玲最原始的想法。
在当时,“戏子”的地位是很低的。因为张妙玲跟着父亲学唱戏,他们族中的族老觉得有伤风化,丢了张家先人的脸。
所以便不许张妙玲继续姓张,将来死后也不可以入张家的祖坟。这对旧社会的女子而言,可以说是“断了根基”。
然而张妙玲却不在乎,不唱戏便只能“等死”,比起将来她更关注的眼前的温饱。
常香玉演出剧照
经过各种周折,张妙玲拜了一位唱戏师傅常老大当义父,并改姓常,取名香玉。
常香玉有天赋,又勤奋。所以从九岁开始,就到处登台演出。为了积累表演经验,她演过小生、武生、丑角……
各种各样的角色,只有有机会,常香玉就去争取尝试。她的台风和功底也越来越多变和扎实。
到了十二岁的时候,常香玉已经小有名气。用她自己的话来说:“那个时候我就有一个月八块大洋的身价了。”
豫剧《常香玉》
在常香玉看来,她的人生得以“逆转”全靠唱戏。
她对唱戏的态度,也从最开始的生存必要,转变成了崇高的理想和一生奋斗的事业。
1938年,年仅十五岁的常香玉开始为抗日奔波宣传。
她安排戏曲研究社排演了新戏《打土地》,这是豫剧史上第一出现代戏。不仅宣传了抗日口号,还开创了豫剧表演的新题材。
这期间,开封、洛阳等地先后沦陷。常香玉则一路退到了西安,即便战火喧嚣,她的义演也不曾停下。
国家的风雨跌宕,国民的爱恨情仇。都在一出出戏中被安排得巧妙天成,千回百转。
在常香玉心中,她始终坚信“戏子有情”,他们这些戏剧人始终承载着爱国救国的行业操守。
年轻时候的常香玉
1951年,全国掀起抗美援朝的热潮。
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了开展捐献武器运动的号召,以最小的牺牲,消灭最多的敌人。
此时常香玉成立了香玉剧社,整个剧社的大小演员加起来不过五十几个人。
然而常香玉却立下了一个庄重的誓言:通过香玉社的义演,半年之内为国家捐献一架战斗机。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常香玉卖掉了家中的卡车,并将家中的积蓄全部拿出支持义演。为了全身心投入义演,常香玉将自己三个年幼的孩子都送去了幼儿园。
“这次捐献飞机义演,犹如战士出征,不打胜仗绝不返还。”
而知道常香玉此次义演的动机之后,河南的父老乡亲们奔走相告。无不专心等候常香玉到自己家乡演出,以待献出一份力量。
当时甚至有年迈的老人长途跋涉送来一篮子鸡蛋,用他们自己的心意为抗战“出力”。
常香玉和陈宪章
半年的时间里,常香玉带领剧团演员踏遍万里行程,河南、陕西,湖南、湖北……总共演出170场,观众高达30多万人。
一出《花木兰》赢得满堂喝彩,而常香玉的爱国义举和报国热枕,同样称得上一句“当代花木兰”。
常香玉此次巡演取得圆满成功,而所有演出所得,也按照事先的承诺购买了战斗机。
这架被命名为“香玉剧社号”的战斗机,如今依旧被陈列在中国航空博物馆,是常香玉那一代传统艺人的爱国“勋章”。
在常香玉心中,豫剧不仅仅承载了他们那一辈人的心血,更是中国文化和情怀的一种传承。
所以为香玉剧社寻找一个“接班人”是她心中的一桩大事。
在常香玉十九岁那年,一场演出结束后,许多知名人士纷纷发表意见。
其中一个叫陈宪章的男子引起了她的注意力,男子指出她台词中的问题。
“我看他眉清目秀人忠厚,这句词用词不准确。不是眉清目秀的人就一定忠厚。”
常香玉忍不住笑出声,只觉得这男子说话很有趣,而且很懂戏。
她当时不明白什么叫恋爱,只知道看见他便心慌不已,心里总是想着他。
然而可惜的是,陈宪章当时已有家室。在父母的反对下,常香玉便和他断了联系。
谁知一年后陈宪章居然又找了过来,看着眼前的男子,常香玉狠了狠心。
常香玉
“我不嫁当官的人,也不给别人当小老婆,更不能容忍别人嫌弃我是个唱戏的。”
她说这话,是想要彻底断了陈宪章的念想。
谁知道,对方听了她的话,只是笑。
“我已经离过婚了,官也辞了。至于嫌弃你是唱戏的……这更不会,毕竟我喜欢的便是你唱戏的样子。”
常香玉没想到对方为了和她在一起,放弃了一切。那她还有什么拒绝的理由呢?
结婚之后,陈宪章将家中里里外外的事情都承担了下来。只是为了让常香玉更好地唱戏,演出。
豫剧《常香玉》
常香玉也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爱护他们的孩子,以及陈宪章和前妻的儿子。
虽然没有血缘关系,常香玉和继子的感情却十分好。连带着对继子的女儿陈百玲也宠爱有加。
陈百玲的父母都是常香玉的学生,所以她自幼生活在梨园世家,受奶奶和父母的影响,对豫剧也有着强烈的热爱。
常香玉更是对她寄予厚望,希望她将来可以继承自己的“衣钵”。
陈百玲从郑州市戏曲学校毕业后,便顺利进入了郑州市豫剧团,随着《木兰从军》而一举成名。
常香玉认定孙女是“可造之材”,经过一番思虑之后。
小香玉
常香玉将陈百玲叫到身前,看着眼前稚嫩的少女,似乎能回忆起自己当年的模样。
自己终会老去,而豫剧不可以后继无人。
“你是否愿意将常派正统豫剧发扬光大,如果能做到的话,我便把小香玉这个艺名赐给你。”
常香玉,小香玉。这个艺名背后的含义,不言而喻。陈百玲惊喜不已,这对她来说,是极大的荣誉和寄托。
她没有迟疑,当即点头保证:“我能做到。”
常香玉欣慰地笑了,压在心底多年的大石终于“落地”了。为了陈百玲“能当得起”小香玉这个艺名,常香玉开始亲自上阵指导她。
豫剧《常香玉》
常香玉的本意是希望小香玉通过经常表演《白蛇传》、《拷红》、《花木兰》三个代表剧目,将常派豫剧表演艺术传承并发扬下去。
这些传统戏剧凝结了常香玉一辈子的表演心血和经验,所以她对小香玉的指导非常严格。
刚开始的时候,小香玉也是完全遵守奶奶的要求进行训练和表演的。随着几场精彩的演出,再加上有“小香玉”的名头。
很快,陈百玲就在豫剧圈声名鹊起。小香玉也被越来越多的观众熟知。
常香玉
小香玉的爆红,为豫剧事业增添了很多新的色彩。常香玉心里感到很是欣慰,她自觉为豫剧界培养出了一个合格的传人。
可是不等她安心退居“幕后”,便发觉出异样来。
小香玉有了名气之后,不再继续表演传统的剧目。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她开始不断创新。将舞蹈,武术等新元素结合到了传统表演当中。
原本的戏剧经过各种“加工”,虽然看起来花团锦簇,但完全失了戏剧表演的本意。
常香玉觉得,她一手创立的常派豫剧表演渐渐“变了味道”。
常香玉
在她看来,一个传承者,如果只是一味的“另辟蹊径”,抛却原始的精髓。那她就称不上是一个称职的“传人”。
常香玉觉得,小香玉的种种做法是在“离经叛道”。
她是有理由生气的,但在这之前,她特意询问了小香玉为何要这样做。
小香玉彼时尝到了成功的“甜头”,面对苦口婆心的老人,丝毫不觉得自己有错,反而觉得奶奶太“迂腐。
“如今时代发展的这么快,如果不及时创新跟上社会发展节奏,那就会被淘汰。”
看着孙女脸上的朝气和“野心”,常香玉良久无语。
是的,她老了。不懂得紧跟时代的脚步,但正因为时代发展的太过,有些新鲜的东西可以光亮一时,但无法“历久弥香”。
戏曲本就是充满“韵味”的艺术,需要时间的加工和考验。即便要创新,也要守住“根”,这样才能始终“长春不败”。
常香玉和小香玉
她的孙女还是太盲目追求一时的成就了。只是,自己能说她错吗?或许在对方眼里,自己才是错的那一个。
可如果她打着小香玉的名号,那些常香玉的传统曲目却经年累月的不出演。那这个艺名,就是徒有其名了。
如果说这些还只是祖孙两个对传统和创新的不同见解,那小香玉关闭艺术学校则真正“寒”了常香玉的心。
2004年的时候,小香玉为了弘扬戏曲,在山西开办了艺术学校。创办的初衷是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学习豫剧。
为了支持孙女这个“光荣”的决定,常香玉不顾病体,亲自跑到学校帮小香玉处理各种问题。就连各个部门的帮助,也是常香玉一趟趟跑“成功”的。
在常香玉看来,开办学校是将传统艺术传承下去的好办法。身为豫剧的一份子,这是他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可是在学校的后续经营管理中,出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小香玉觉得无利可图,为了避免浪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便打算关闭这所艺术学校。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还是更想赶紧做出来一些作品,就赶紧收摊吧。”
常香玉
这让常香玉很失望,在她看来,眼下的困难如何也难不过她年轻时候的境遇。
如今时代好了,条件好了。年轻一辈反而不如前人能吃苦,或许对于艺术,他们早就失去了那份“敬畏之心”。
小香玉面对奶奶的质问和事业的停滞,从未经历过挫折的她,索性选择了“破罐子破摔”。
“我不学了,不演了,也不干了。”
之后,豫剧表演的舞台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没了小香玉的影子。她反而开始活跃在各种小品,综艺,影视舞台上。
离开了鼓声罗响,云袖纶巾,小香玉在聚光灯下赚得“盆满钵满”。
对老一辈艺术家而言,艺术是无价的。对艺术最大的“亵渎”无异于只是把它当做赚钱的工具。
常香玉对小香玉,只剩下“失望”。
常香玉演出剧照
2004年,常香玉老人病重。这位中国近代豫剧界的“鼻祖”,为了心爱的豫剧事业奋斗了一生。
真正的将“戏大于天”落实到每一场演出当中。
如今老人弥留之际,遗憾豫剧再无“传人”。痛心疾首之余,做下了一个决定。
她立了遗嘱,决定收回孙女陈百玲的“小香玉”艺名,同时委托律师草拟了声明。
彼时的常香玉老人依旧存了一分侥幸,没有立即将声明发布出来。她心中还隐隐期盼着,终有一日,孙女能够走回“正途”。
遗憾的是,直到老人离世,小香玉也没能做出改变。
为此,在常香玉老人去世一周年的时候,当初那个收回艺名的声明被公布出来了。
常香玉和陈宪章
至此,常香玉和小香玉祖孙两人的“纠葛”正式公布于大众。一场传承与创新的艺术争端再次“高居榜首”,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
她们各有各的立场,孰是孰非,实在不是一句对错就可以衡量的。
如今复兴中华传统戏曲的呼声越来越高,河南作为中华文化之“心”,也开始一步步重挑“文艺复兴”的大梁。
“一招一式显功底,唱念做打皆文章。”
台上人唱尽人生百态,人情冷暖。台下人感叹飞鸟掠空,不留痕迹。这正是中国文学艺术独有的浪漫和魅力。
昔日常香玉老人的遗泽定有后人传承,而小香玉的创新之路也定能走出新的“篇章”。
怕流水年华春去渺,且梦寻梨园复来归。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