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山西现存戏曲剧种数量全国第一引发的反思_山西戏剧网
配图
2017年12月30日,文化部召开了专题新闻发布会发布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情况及成果。数据结果显示,全国现有348个剧种,其中山西38个,同其它省份(直辖市、自治区)相比,数量仍居全国第一。
一直以来,山西都以戏曲资源大省自居,也确实如此,从之前我们常说的山西剧种数量49、52、54、56种等不同版本,到截止2015年8月31日文化部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的最新数据——山西现存剧种38个,山西一直都以剧种数量最多为傲。不同的时间、版本、调查标准和数据结果,都没能影响山西戏曲剧种资源繁多的总体事实。
此次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数据,全国增加了17种《中国戏曲志》未收入的剧种,这其中有曾经流行,后一度衰微,现重新恢复的一个——“蛤蟆嗡”(曾流行于晋、冀、鲁、豫,其中山西夏县蛤蟆嗡产生于清代道光年间,音乐有蛤蟆鸣叫的嗡嗡之声,形成了它的独特韵味和稀有性特征);还有因地域及声腔音乐形态的差异,从原有剧种中分立而出,作为独立剧种的;在编撰《中国戏曲志》时未曾发现、或被遗漏的;经由曲艺发展衍变而成或由多个小戏融合发展而成的。减少了60种,这其中有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编纂《中国戏曲志》前便已消亡,却被收入戏曲志的;无任何演出团体,无艺人或有个别艺人,且无传承、无演出活动的;无任何演出团体,仅存数名艺人,有传承、偶有演出活动,未完全消亡的。
目前,此次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山西现存38个剧种分别是哪些,名录尚未公布。但虽如此,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山西剧种数量虽然仍居全国首位,但这个数量有很大前提原因是建立在历史时期山西戏曲发展的丰厚积累基础上的。如果从剧种消亡数量来说,山西在全国也是遥遥领先,反观之前很多剧种数量并不多的省份,它们的剧种消减幅度并没有山西之大,而相较处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
随着科技的发达和信息交流的发展,继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山西一些被遗漏的剧种才刚被发现,但当我们发现和认定的时候,这个剧种已经消亡了。据山西戏剧网近几年的统计,山西曾存在过的剧种达60余个,并大多都整理了具有认定依据的文字资料,但很多剧种的名称并未出现在任何一次剧种调查结果中,而当下情况也已经灭亡。
在我们面对如此多存在过的剧种数量、消减数量、现存剧种数量之时,在享受戏曲剧种数量最多省份的荣光之时,不得不反思我们这现存38个戏曲剧种如何更好的进行保护和发展。
其中,我们的一些现存剧种在省内业界中也存有不同程度的争论和问题。比如太谷秧歌和祁太秧歌的称谓之辩,尽管一些学者对名称考论已经提出了较为明确、精准的观点,但在太谷、祁县两地,政府部门和艺术从业人员都不能达成一个共识,仅仅小范围内的探讨和定论没能进行广阔传达与通报,因而这样的争议一直存在,也影响着剧种的未来发展。是否当由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做好认定,并对地方有关部门进行成果定论的通气传达,在今后剧种的发展传承上统一认识呢。
此外,省内一些主要剧种在省外的传承与发展也遇到很多的干扰。比如张家口地区有关院团把晋剧艺术改称为“口梆子”并成功申请为市级非遗,有关部门“指鹿为马”式的将晋剧艺术“张冠李戴”。在种种正义、善意的呼声下仍然继续巧言令色、胡编乱造,又称“口梆子”是“晋剧”的俗称。又掩耳盗铃的把张家口以“晋剧”申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性项目对外谎称是“口梆子”成功申报了国家级非遗。把自幼学习晋剧,对山西梆子的发展与改革做出了杰出贡献的“十三旦”侯俊山老艺人谎尊为“口梆子”的鼻祖,种种劣行戏说都体现了张家口有关方面对晋剧从艺术专业角度的践踏,对张家口几代晋剧艺术工作者辛勤付出所取得的成果的背叛。由此,山西省内有关部门是否有必要对晋剧在省外的发展情况作出广泛式的关注,对这种在戏曲艺术传承艰难的环境中,不仅不“抱团取暖”、而施“分化瓦解”的行为,不仅不应该为其培养人才,而且还应该召唤有关力量,勇于干涉和抵制。但很令人遗憾的是,山西大多数同仁不仅没对这样的反艺术行为进行重视,而且我们省内有关方面还为张家口地区有关院团培养人才,很多专业演员来山西学晋剧,学成后回去唱所谓地“口梆子”,不失是一种“养虎自齧”的悲哀吧。
值得强调的是,从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发布会上提到的增减剧种情况中看到,“口梆子”并没有列入此次新增的戏曲剧种中,而之前的任何一次剧种普查也没有所谓“口梆子”的影子。据201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确定的《中国戏曲剧种认定标准的指导原则》中,第八条指出“剧种名称应具有某一地区的广泛群众基础,在社会中具有特定的文化认同”,而这恰恰是“口梆子”最不具备的。本文上述段落还曾提到了此次剧种普查的增减标准,由此也可印证“口梆子”从本质上是不符合新增剧种标准的,是彻头彻尾欺世盗名了的,一个不能被承认的戏曲剧种。
“口梆子”一事同时也警醒我们,山西戏剧界和有关部门应该建立广泛包罗的剧种发展观念。例如,对山西戏曲剧种覆盖的省外艺术团体、艺术工作者要加强沟通,团结发展,不时地出去“探亲戚”,不时地邀请他们“回娘家”,把省外的山西戏曲剧种艺术院团列入到我省举办评比、展演的可申报范围之内,例如陕蒙冀的晋剧院团,陕豫的蒲剧院团,冀陕蒙甘宁的二人台团体等。尽快开办中国晋剧艺术节,同时加强对蒲剧、上党梆子、北路梆子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对近年来在山西“四大梆子”中传承发展较为低迷的北路梆子给予侧重。省内有条件的重要艺术院团要对省外山西戏曲剧种团体进行友好结对帮扶,共同发展,让艺术为桥,互相之间凝聚力量,壮大山西戏曲文化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近十年来,通过观察省城太原的艺术舞台,我们不难发现,在省城演出过的剧种加之总量也就十余个左右。而就以我省现存38个剧种数量来看,我省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戏曲剧种常年绝迹于省城舞台。反观其它省份,关于稀有剧种的交流演出活动此起彼伏,譬如河南举办有河南省稀有剧种传统经典剧目展演、河南稀有剧种北京公益展演周,陕西举办有全省基层院团(稀有剧种)优秀剧目会演,安徽举办有安徽省稀有剧种(戏曲声腔)展演,福建举办有福建百折传统折子戏展演16个剧种、39个剧团、137个经典传统折子戏轮番登台亮相,云南举办有云南省少数民族戏剧会演来自傣、白、苗、彝等7个少数民族戏曲剧种集中呈现等。我们山西这么多剧种,山西的戏曲工作者能说出来几个?又看过几种?省外的戏曲同仁和爱好者们又了解多少呢?剧种普查以省份为单位,想必其中会有寄希望省一级文化部门能够承担对省内所有戏曲剧种保护抢救与传承发展作出更多工作和努力的成分吧。由此,我们也寄希望有关部门对省内所有戏曲剧种的艺术发展发挥更大作用,或可对稀有剧种的基层院团对接联系帮扶的专家、艺术家,定期举办山西省稀有戏曲剧种调演,关心稀有剧种和表演团体的实际状况,尽力帮助,为稀有戏曲剧种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让我们走下去,让稀有剧种走出去,为发现山西能够有类似惊艳全国的“华阴老腔”而努力!
数量越多,责任越大。即使是山西现存的38个戏曲剧种都能够活跃于大小舞台,想必也将会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一道全国瞩目、璀璨靓丽的艺术奇观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