铡美案京剧唱词 梨园撷芳·向美而行:小学京剧育人的校本化实践——济南市营市东街小学以京剧促五育融合
西皮二黄,生旦净丑;道德伦理,家国情缘,作为一种蕴含着数千年中华文明精粹的民族艺术,京剧融文史、美术、音乐、舞蹈、体育于一体,既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也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资源。京剧进校园,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也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青少年艺术修养的有效载体。
京剧要真正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内心,还需要探索一种新途径,让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真正得到发扬。
2009年,济南市营市东街小学被列为全市首批京剧进校园试点学校。此后,学校逐步探索创建了“德育融通、以剧益智、以剧健体、以剧促艺、以剧逸劳”小学京剧五育融合的育人模式,使京剧从一种兴趣培养逐步转化为一项特色课程。
01
课题引领梨园撷芳,
校长课堂让京剧国韵溢满校园
2022年5月,山东省教育厅发布了《2022年基础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拟授奖成果公示》名单。营市东街小学申报的课题“梨园撷芳·向美而行:小学京剧育人的校本化实践”赫然排在了一等奖的行列。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营市东街小学校长董庆峰直言“不易”,他说:“最早开始推行京剧进校园时,我还是一头黑发,现在头发已经花白了。”
董庆峰的京剧情结缘起济南市纬十路小学任校长期间。2005年,董庆峰初任纬十路小学校长之时,学校刚刚成立了少儿京剧队。“京剧进校园的路该怎么走?"这让对京剧并不是很了解的董庆峰陷入了沉思。为了深入挖掘京剧的育人元素,董庆峰组织成立了研究团队,牵头开展小学京剧学习资源的开发应用的教学研究,以课题为引领,为小学京剧育人校本化实践进行积极探索。
随着课题研究不断深入,董庆峰对京剧的了解日益加深,逐渐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高级“票友”,对于京剧进校园的意义也有了新的认识。他说:“京剧进校园的初衷不是让现在的学生都变成票友,去当演员,而是要像朱自清所说的‘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有接触的义务’。”
2009年,由于领导班子调整,董庆峰调到了营市东街小学任书记。这个时候,济南市京剧进校园活动就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启动地点就在营市东街小学会堂。营市东街小学成为济南市首批京剧新校园试点学校。
董庆峰结合纬十路小学、新世界小学的成功经验以及营市东街小学的基本情况,开设校长课堂,坚持每周在学校大礼堂讲课,向学校学生普及京剧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全方位了解京剧、感受京剧、欣赏京剧。在济南市京剧院的支持下,董庆峰带领学校语文教师从一至六年级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相匹配,从京剧的起源、京剧的行当分类、京剧的脸谱、京剧的乐器、京剧的语言、京剧的美感、京剧与品德、京剧与生活等多方面进行了多元探索,编写了京剧读本《走近京剧》。同时,学校配备了完善京剧基础知识的复习提纲,知识自查测试卷,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的质量评价体系。
此外,学校还邀请济南市京剧院专业演员来校,挑选具有京剧表演天分的学生成立少儿京剧院,重点培养。偶有空闲,董庆峰也会来到学校的排练场,给“小演员”说戏。
在校园环境创设方面,学校也积极融入京剧元素。利用校园广播播放京剧名段、教学楼悬挂京剧脸谱画、举办班级京剧文化主题墙报评比、学校铃声更换成京剧音乐、邀请专业京剧演员进校演出等一系列措施,让学生随时随地体验京剧之美。"目前,学校正准备在四楼走廊搭建一道京剧文化长廊,让更多学生进一步了解京剧。”董庆峰说。
2019年全国第六届中小学艺术展演
一等奖作品《千古知青》剧照
全国首批京剧文化传承基地、中国李清照辛弃疾文化传承示范学校、山东省京剧进校园重点实验基地、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体验试验学校、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伴随着京剧进校园的步伐,一系列荣誉纷至沓来。这让董庆峰意识到,京剧教育不能各美其美,教育成果也不能独享。为此,本着共同帮助、共同教研、共同提高的目的,学校积极将教学成果向省内外推广,山东省金乡县实验小学、甘肃省和政县三合学校等多所学校借鉴应用“营东经验”,打开了学校艺术特色工作新局面,有效提升了育人效果。
董庆峰说:“京剧的传承,靠剧团一个‘车间’承担不了,要靠培养广大的京剧观众群。一个学生带动了一个甚至几个家庭来共同关注京剧艺术,我觉得这不仅是我们开设京剧课程的一大收获,也是对京剧事业的一大贡献。”
02
京剧融入课堂主阵地,
跨学科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灵魂。”营市东街小学秉持基于"厚生教育"思想的“让每个生命都精彩”的办学理念,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对学校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建构,打造了可供学生选择的多元课程模块,即“魔方型"课程体系结构。在“魔方型"课程结构下,学校的京剧教学也逐步融入各学科教学过程,成为串联各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知识结构的“桥梁”。
作为一门集音乐、舞蹈、说唱、杂技等文化元素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京剧进
课堂的主阵地是音乐课。营市东街小学的音乐课堂上,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欣赏经典剧目和唱段,了解京剧常识,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学校还特意聘请济南市京剧院的名师给音乐教师“开小灶”,帮助音乐教师掌握唱、念、做、打这些基本技能,再通过音乐教师将这些技能传授给每一名学生。
除了音乐课堂,在营市东街小学,京剧几乎融入到了每一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之中。比如,《梅兰芳蓄须》是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该校这堂课的教学有时会由校长董庆峰和语文教师一起完成的。通过开设“校长课堂”,由董庆峰在学校大礼堂为四年级学生普及京剧基础知识,讲述四大名旦,进而延伸到梅兰芳生活的时代环境;再由语文教师进一步讲述梅兰芳蓄须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不仅知道梅兰芳蓄须,还知道他所从事职业的特点等,从而更清楚地了解前因后果,体会先生的民族大义、爱国情怀。”董庆峰说, “这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也更有助于学生内在品德的提升。”
此外,书法课上,书写名段唱词、欣赏京剧名家书法作品;体育课上,介绍京剧武打动作,练习学校联合济南市京剧院共同创编的京剧操,强身健体;美术课上,研究京剧的脸谱、服装的色彩,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等,都是学校在推动京剧进课堂、跨学科教学方面做出的有效实践。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三项基本原则中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改革创新,协同推进"。对此,营市东街小学积极探索,积极进行少儿京剧剧目的编创及排练,如《少年辛弃疾》《济南名士多》等,初步探索出集音乐、美术、文学、戏剧表演等艺术元素于一体的综合性美育模式。
在跨学科教学探索过程中,学校还开设了一堂以京剧学习资源为主题、向各学科发生链接融合的主题课程《走近秦琼》。学生在研学探访、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成果汇报的全过程中,随时链接语文、美术、音乐、综合实践等学科内容,既完善了知识结构,也提升了认识问题、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京剧是中国戏剧的‘集大成者’,它的每一门领域里都有着非常大的学问。所以说,京剧进课堂,对于学校的课程建设、引导师生树立学科融合的理念是十分有益的。”董庆峰说。
03
以京剧促五育融合,
学生在“潮玩”京剧中收获成长
“看河里,河道宽,水泛涟漪无波浪。孰不知,水面平,河底旋涡危险藏……”这首《防溺水》京歌数板联唱是由董庆峰作词、济南市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戴和连编排而成。经过营市东街小学少儿京剧院学生有板有眼的表演,让师生在耳目一新的同时,不自觉地将防溺水安全知识记在了心里。
以语文教材为基础的课本京剧《二安煜志》为学生吸收当地文化名人李清照和辛弃疾精神品质、古典诗词和民俗创建了多层次的语文学习和语言实践情境;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创编的少儿京剧——《红船记忆》,获省、市一等奖;以传统吟诵结合京腔念白形式创新推出的《异代煜悲志,千古觅知音》,荣获山东省第四届美文经典诵读大赛特等奖;《千古知音》荣获山东省校园文化艺术作品一等奖……这些优秀少儿京剧表演剧目的诞生,都融入了董庆峰不少的心血。
董庆峰介绍,近年来,学校以“以生为本、多元主体、素养导向、兴趣驱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为理念,以“德育融通、以剧益智、以剧健体、以剧促艺、以剧逸劳"为原则,以"目标取向一具体内容一使用要领"为主线,创建了五育融合的小学京剧学习资源开发模式。该模式通过京剧剧目的创作与排演和以京剧资源为主题的项目式或主题化学习融合五育,达到整体育人的效果。
为此,学校还遵循“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京剧资源开发理念,创建了系统化的小学京剧学习资源库,除了京剧读本、表演类节目之外,学校还开发了活动类、益智类、综合体验类等资源。
其中,由专业演员、体育组和音乐组老师联合创编的京剧韵律操、京剧健身操,以及结合京剧上肢舞台动作和眼睛保健操动作创编了室内京剧桌操等,既丰富了锻炼内容,又传播了国粹艺术的韵律之美。京剧元素与少先队鼓号操充分融合的京剧鼓号操,还曾荣获济南市鼓号操比赛一等奖。
此外,师生在学习京剧的基础上,发明创编了一系列饱含新意的作品,令人赞不绝口:“行当巧分工""乐器响翻天""脸谱变变变"和"三国群英荟”等《京剧对对猜》系列对抗桌游;根据历史故事、京剧人物编绘的《穆桂英》《窦尔敦》《铡美案》等京剧连环画作品;结合信息课程,开发的京剧动漫系列……在综合实践课堂上,学生还会动手制作京剧服装、髯口、舞台道具等,在“潮玩”京剧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京剧常识,认识了京剧人物,提高了审美与实践能力,收获了“京味儿”成长。
04
发挥京剧立德树人价值,
引导学生向美而行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董庆峰看来,充分挖掘京剧当中蕴含的德育元素,为教育教学服务,是京剧进课堂的主要目的。“京剧是用舞台化的语言更形象地进行施教,而不是单纯地讲道理。”在董庆峰看来,这正是京剧以德化人的优势所在。
"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彤云低锁山河暗,疏林冷落尽凋残。往事萦怀难排遣,荒村沽酒慰愁烦……”闲来无事,董庆峰总会不自觉地唱起京剧《野猪林》里林冲的这段唱词。"这段唱词简直就是一首非常精妙的诗歌,文学性很强。”董庆峰介绍,学校语文课堂上,经常会拿出这些经典的京剧唱词片段进行赏析, "那么,赏析的过程中,学生的文学素养会得到提升。与此同时,通过对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生经历、志向等进行分析,对于学生内在的道德素养也能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京剧育人的校本化实践过程中,董庆峰还组织编创了符合济南地域文化特点、展现济南历史文化名人优秀精神品质的少儿京剧剧目,如《少年辛弃疾》《二安煜志》等,推广“二安"文化。此外,董庆峰还牵头创办“二安”讲坛、编创“二安"国学操,并举办了一系列“二安”故事、诗词诵读、书写大赛,引导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既了解祖国和家乡的历史文化名人,体验京剧与古诗词中的文学与旋律之美,也切身体会到历史人物的人格之美,从而达到了“以美育人”的效果。
京剧讲究手眼身法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营市东街小学少儿京剧团的“小演员"举手投足之间自带“范儿”,走到哪里都能收获一众"票友”。可以说,通过京剧进校园,既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帮助有特长的学生能够走得更远;对于其他学生而言,艺术素养明显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也明显增强;另外,对学校而言,学校的教学特色更加鲜明,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京剧艺术中优美的唱腔、凝练隽永的唱词、丰富的造型、华美的服饰等,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加深了学生对祖国悠久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树立了其民族自豪感,还使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合作意识及群体的协作能力得到了有效发展。从激发孩子表现力的“小天地”逐步转化为创造学校生命力的“大舞台”,京剧成为学校立德树人的良好育人路径。济南市营市东街小学在探索京剧教育的过程中将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融入了各个学科,实现了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
(本文选自《问路经典:区域传统文化教育的“破冰”实践》)
文化大观
定位于观察、调研、剖析、引领,将专业高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地实践相结合。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弘扬社会正能量,启迪心灵智慧,让师生以及社会大众深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学以致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