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今天给大家讲述的是河南曲剧发源地李洼村。

地理位置

李洼村位于登封市颍阳镇人民政府西北3公里处。辖3个自然村,12个村民组,600余户,3000余人。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145公顷。

曲剧小仓娃离开登封小县_曲剧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_登封小仓娃曲剧团

河南曲剧诞生地李洼村

村名由来

该地原名紫云寨、紫阳庄。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李秉从山西洪洞县移民至此地。明初,官府重新登记户籍,并按住户姓氏和地理特征重新命名村庄时,根据村里李姓人多,村庄处于一片洼地,就把村名就改成了“李家洼”,后简称李洼。

历史脉络

唐代,该地形成村庄。村中建有龙王庙。龙王庙坐北向南,在庙南100米处的沟内有三个水潭,分别是黑龙潭、白龙潭、青龙潭。

三个潭水流不断,形成一条河,往南直达安寨村注入河中。农历六月十三是龙王庙庙会,人们就会到庙里祈雨,并年年唱戏。

曲剧小仓娃离开登封小县_登封小仓娃曲剧团_曲剧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

曲剧《卷席筒·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

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李秉从山西洪洞县移民至此地。后村名称李洼。

明朝万历年间,李洼村修筑寨墙,并筑三道寨门,从尊重历史出发,李洼人把紫云寨、紫阳庄、李家洼三个村名,分别按前后顺序刻在北寨门、东寨门、西寨门上端。

清代,重视文化教育,村里有贡生李天枢,后有书法家李学书、李东嘉。

曲剧小仓娃离开登封小县_曲剧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_登封小仓娃曲剧团

河南李洼曲剧诞生九十一届艺术节村民书画

1926年春,河南曲剧在这里第一次搬上了舞台,诞生了河南曲剧,成为河南第二大剧种。河南曲剧的前身是高跷曲子,从高跷曲子到河南曲子,经过了两次升华,而这两次升华都是在李洼村完成的。

曲剧小仓娃离开登封小县_登封小仓娃曲剧团_曲剧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

村民书画作品

1944年9月27日,八路军皮定均在李注村西沟打胜了豫西抗日第一仗,被称为“李洼割尾巴战斗”。

解放初期,李洼村一次即参加教育工作18人,在全登封县是参加工作最多的村。

曲剧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_登封小仓娃曲剧团_曲剧小仓娃离开登封小县

村民书画作品

改革开放以来,李洼村除了种植小麦、玉米之外,也种植烟叶等经济作物。

村庄档案

李世华

字秀实,明末清初人,世称长枪李世华。其墓碑载:“弱冠能文章,及长喜谈兵略与颍上王公晓寰善。尝言:吾辈得志,则为国家扫荡群丑,不得志绝不可失身乱贼。盖公之志毅然以道义为己任,而人之称公者,但慨以勇诬矣。公生明季末叶,其时寇盗如林,大河南北,生民备受蹂躏……公奋身率先将铁血义勇,冒矢石以捍卫乡里,环方赖以安者不下千万户…”

李延唐

字延唐,少家贫,读书未成,但性豪爽,肝胆照人,智勇兼备。时社会动乱,刀匪猖獗,危害环方。“公振臂请缨,率父老拒匪于村门之外,血染征衣,指挥若定。历经数秋,血战再三,屡挫匪锋,里中前来避难者络绎不绝。”民国九年(1920年)秋九月,为匪首王银克所执,匪刀刺枪击其身,公喷血骂贼,捐躯于紫云山下社爻村,英年36岁,后建祠于颍北双林寺。

曲剧小仓娃离开登封小县_登封小仓娃曲剧团_曲剧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

书画名家交流

传说故事

醒民剧团的故事

1926年春末夏初,正是青黄不接时,朱万明(临汝县郑铁楼村人)一行几人(有汝州的、汝阳的,也有南阳的)到李洼村卖艺谋生。保长李祖白就把他们安排在本村李家祠堂里住,吃饭就到各户家里。谁知刚踩着高跷唱了半天,天就下起了大雨,一连就下了五六天,天晴了,地上污泥没过脚脖,仍然无法演出。这时候,李祖白感到无法给群众交待,就和朱万明一行人商量,干脆去掉高跷站着唱吧。一行人听了大吃一惊,又很难为情,不答应吧,在人家这里白吃了几天饭;要是答应吧,去掉高跷站着唱,就成了唱戏的,下九流,名声不好听,死后不准葬入祖坟。他们思考再三,最终决定只在这里登台唱一次。于是,就跪地插香赌咒:“苍天在上,谁也不许把登台唱戏的事情说出去!如果谁走漏风声,叫他遭天打雷轰的报应……”1926年农历四月初七,在村里人的帮助下,把他们拉道具的铁角车拉过来做为平台,上边同时能站上两三个人,他们去掉了绑在腿上的高跷木棍,站在平台上唱了《祭塔》《杨八姐闹店》等。

曲剧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_登封小仓娃曲剧团_曲剧小仓娃离开登封小县

登封市首届曲剧核桃艺术节

而这就是曲剧的第一次搬上了舞台,李洼村遂成河南曲剧的诞生地。这一点,《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河南戏曲音乐集成》《洛阳戏剧史话》《登封县志》《临汝文化志》等都有记载。

曲剧小仓娃离开登封小县_曲剧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_登封小仓娃曲剧团

曲剧《丁郎认父》

两个月过去,到了六月十三日龙王庙会。过去都是踩高跷,撑旱船,唱越调,说大鼓书,唱尖板词,但村民都认为唱台子曲子很新鲜,也免得到外地找剧团,于是就在龙王庙前用砖垒起了一个长8米、宽2.5米、高0.5米方台子,买了红布加工成一块大布挂在龙王庙门口墙上做底幕,当时叫遮堂布,唱戏的在上场前站在后边,台子下看不到,大家又兑白布做个棚,挂在台子顶上。这次登上舞台演唱的都是本村人和周围几县的名人,如李洼村会踩高跷唱曲子的李疙瘩、李小央、李文卓、李老虎、李大川,李七林,李银祥,李老戴,还有李洼邻村人如伊川的陈长安、郭太超(郭圪垃)、孔海东、刘金水、耿更辰、李长水,登封的王天水,范随林、王宽、白黑旦等。这次演唱了《二进宫》《书馆会》《丁郎认父》《丁生扫雪》《天河记》《刘全进瓜》《哭红堂》《武松杀嫂》等剧目。这次唱戏轰动了方圆近百里,附近县乡庙会时来邀请去为他们叫戏助兴的不断,李祖白为了满足他们的要求,又在红遮堂布上写了“醒民剧团”四个大字,这就是中国第一曲剧团--李洼“醒民剧团"。后来鲁山的李香水,宜阳的杨四,汝阳的肖福、陆兰,伊川杜二库等,也加入了醒民剧团。

曲剧小仓娃离开登封小县_登封小仓娃曲剧团_曲剧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

曲剧《寇准背靴》

1927年,醒民剧团从颍阳出发,到伊川江左、汝阳大安、临汝夏店、平顶山、南阳、许昌、安徽亳州等地演出。这次外出演出,还随团办起了曲剧学习班,培养后人,还可配补顶角。李洼曲剧戏班、培养了很多新学员,充实扩大了自己的演唱队伍,使剧团名声越来越大,很多学员学成后成为曲剧界的骨干,如河南省曲剧团的耿更辰,曾在中南海演出,受到周总理接见并合影留念;新乡市曲剧团的主演李长青,主演武生;开封地区曲剧团的耿长海;洛阳地区曲剧团的王富有,饰演电影《寇准背靴》中的八贤王;临汝曲剧团的杜二库;登封县曲剧团的李显功,外人送号三不服;邯郸曲剧团的范随林;伊川曲剧团的郭太超(郭圪垃)、刘金水,刘金水曾与王秀玲合演《扳干柴》,为王秀玲的义父;郑州市曲剧团的李发强;李秀伦在2001年夺得123期梨园春擂主。从李洼醒民剧团走上工作岗位的还有王延如、李玉彩、吕发魁等。在李洼醒民剧团的影响下,方圆县乡先后出现了多个曲剧团,如颍阳村、夏庄村、常寨村、刘寨村、庞窑村等。醒民曲剧团的成员,分散全国各地,把曲剧推向全国,也把曲剧团办到全国,县级以上的剧团就有九个,帮助组建乡村级的曲剧团就更多了。耿更辰在大金店组织的新生曲剧团,后更名为郑州曲剧团,又升为河南省曲剧团。

曲剧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_登封小仓娃曲剧团_曲剧小仓娃离开登封小县

曲剧《寇准背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