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是我国的“国粹”,京剧“四大名旦”都
我们知道,京剧、豫剧、越剧被誉为中国戏曲的“三鼎甲”,而京剧则为三鼎甲之“榜首”。京剧曾叫“平剧”,它的前身是徽剧。清高宗乾隆年间,在南方广受欢迎的“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 陆续进京,在京城,徽剧与汉调、昆曲、秦腔等民间曲调不断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现如今的京剧。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它是无数京剧艺人通过长期的舞台表演,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格律和规范。京剧的表现手段既丰富,又严禁,在它形成之初,便得到了宫廷内外的欢迎。
京剧表演的艺术手法有四种,即:唱、念、做、打,这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京剧的“行当”则有“生、旦、净、丑”四行。京剧中的“旦角”是女性角色的总称,又分为正旦、花旦、花衫、刀马旦、武旦、老旦等专行。
民国初年,中国梨园“百花争艳”,而在群花之中,京剧无疑是最“惹人注目”的一朵奇葩。以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等为代表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对京剧的“旦角艺术”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和发展,为我国京剧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造就了京剧表演艺术“鼎盛时期”的到来。
沙大风于1921年在天津《大风报》创刊号上,首次称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人为京剧“四大名旦”,自此京剧“四大名旦”沿用至今。
一、梅兰芳
梅兰芳生于京剧世家,幼年便开始主攻“花旦”,初演《天仙配》、《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风靡了整个江南。后来,梅兰芳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京剧,演出《孽海波澜》、《四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连唱月余,大受欢迎。
随后,梅兰芳排演新戏《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他的戏剧艺术日渐成熟,达到了炉火纯青地步。他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并在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梅兰芳也被称为“梅派大师”。他的《宇宙锋》、《断桥》、《穆桂英挂帅》等曲目,广受欢迎,影响深远。
二、程砚秋
程砚秋自幼学戏,演青衣,受师于梅兰芳。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永”相结合,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被称为“程派”。
程砚秋擅长演悲剧,他的《鸳鸯冢》、《荒山泪》、《青霜剑》、《英台抗婚》、《窦娥冤》等戏,表演出了古代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程砚秋将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他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京剧艺术近百年来所达到的高峰之一,他不仅对京剧旦角同时也对整个京剧、戏曲的发展都产生着深远、重大的影响。《四郎探母》、《贺后骂殿》、《三击掌》、《汾河湾》、《朱痕记》、《玉堂春》、《武家坡》、《三娘教子》、《青霜剑》、《文姬归汉》、《梅妃》、《红拂传》、《春闺梦》、《锁麟囊》、《女儿心》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品。
三、尚小云
尚小云,幼入科班学艺,14岁便被评为“第一童伶”。他的嗓音响亮遒劲,音域宽广,高、中、低音运用自如,善用颤音,气息深沉持久,行腔往往寓峭险于浑厚,旋律富力度,顿挫分明,而念白则爽朗而有富有感情,京白的刚、劲、辣尤为出色,他形成的风格被称为“尚派”,《祭江》、《二进宫》、《祭塔》、《昭君出塞》、《梁红玉》等是他的代表作,塑造了一批巾帼英雄和侠女烈妇。
四、荀慧生
荀慧生幼年学艺河北梆子,19岁后改演京剧,扮演花旦、刀马旦。他将河北梆子的唱腔、唱法、表演的精华融入京剧的演唱之中,功底深厚,嗓音甜媚,用嗓善于用小颤音、半音和华丽的装饰音,又常以鼻音收腔来增添唱腔的韵致。他将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熔京剧花旦的表演之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荀派”。
荀慧生擅长扮演天真、活泼、温柔一类妇女角色,以演《红娘》、《金玉奴》、《红楼二尤》、《钗头凤》、《荀灌娘》等剧著名。代表作品有《金玉奴》、《花田错》、《英杰烈》、《游龙戏凤》、《儿女英雄传》、《钗头凤》、《荆钗记》、《柳如是》、《美人一丈青》、《绣襦记》、《霍小玉》、《香罗带》、《还珠吟》、《杜十娘》、《红娘》等。
梅兰芳“夙愿未了身先逝”,程砚秋“鞠躬尽瘁殉艺术”,尚小云“十年蒙难心力瘁”,荀慧生“孤苦零丁离世间”,京剧“十大名旦”,前三人都输给了“心脏病”,四人晚年都饱受“病痛折磨”,然而,他们都将自己别具一格的“表演艺术”,传承了下来,京剧艺术在四人的“光环”下发扬光大、传承不惜,在我国的京剧艺术史上“熠熠生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