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时调

“临清时调”是临清市民间流行的一种说唱音乐曲种,迄今已有二百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北方著名曲种“天津时调”的姊妹篇,有明清俗曲、时调、歌谣等民间腔调、曲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联曲体曲种。它属于“杂曲类”,亦可称为“时调小曲类”。旧时的时调被称为靡靡派,主要内容是描写那些青楼女色、艳姿服饰的靡靡之音,以唤起世人情欲的世俗音乐,过去称“花间派”。

临清时调吸收了其他曲种的曲牌和民间俗曲,形成了鲁西北独特风格。临清时调所用于曲牌多于天津时调,像“伤心调”“慢平四调”“楼上楼”“太平歌词”“反对花”等曲牌,天津时调都不用;相同的曲牌很少,如“靠山调”“鸳鸯调”“尼姑思凡”“拉哈调”等。由此可见,临清时调先于天津时调是有一定根据的。

“临清时调”发展到后期(即1940年以后)改名为“丝调”(南方曲牌名),意为丝弦所伴奏。1950年后正式改为现名“临清时调”。

“临清时调”在初期,以男性艺人演唱为主,几乎没有女演员上台,“天津时调”亦如此,称为时调前脸,以说为主,唱为次;再加上生动、夸张的表演,以吸引观众。女演员登台是“时调”发展的里程碑,她们给“时调”带来了音乐结构的变革,演唱水平的提高,使“时调”艺术推向一个新时期,但好景不长,随着旧中国时局的动乱,老艺人的衰老以及从事曲艺生涯的艺人对“时调”艺术价值产生了鄙视,故而艺人再不传自己的子弟了。所以“临清时调”逐渐没落下来,只有业余爱好者(票友)出自兴趣,自我欣赏而已。

上世纪50年代后,为了发掘、继承民间说唱艺术,“临清时调”重获新生。编排了像《撒大泼》《光棍哭妻》《尼姑思凡》等优秀曲目,临清时调又在人民中产生影响。“临清时调”以民歌为主体,除其本身沿用的曲牌以外,还吸收了京韵大鼓、河南坠子、山东琴书等曲种音乐;它的艺术特点既似曲艺又似民歌。在结构上属联曲体中之杂曲类特征,可拆唱、联唱,又可半说半唱。

传统曲目很多,如《卖油郎独占花魁》《草船借箭》《杜十娘》《盼五更》《放风筝》《八仙祝寿》《拉哈调》等。

曾到北京演出的临清时调仍在传唱

说唱河南类音乐属于坠子类吗_说唱河南类音乐属于坠子类型吗_河南坠子属于什么类说唱音乐

68岁的张卫平在演唱临清时调。

“九腔十八调,唱的老套套,从古唱到今,还是忘不掉,一辈传一辈,越唱越热闹。”这是临清民间对“临清时调”的一种集中概括。今年9月上旬,2019全国非遗曲艺周上,临清时调传唱人、68岁的张卫平和王爱云演唱《撒大泼》,引来阵阵掌声。据了解,曾经到过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演出的临清时调,如今在临清民间仍在传唱。11月下旬,临清时调传承人王晓燕到聊城幼儿师范(临清)讲授了临清时调的传承与发展。

临清曾人人会唱上几句时调

时调,也叫时曲。早年间烧砖瓦的窑工所唱的时调,俗称“窑调”,女人缝衣做鞋时靠在山墙头所唱的时调,俗称“靠山调”,又因伴奏乐器多为丝弦,所以也称“丝调”。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根据它的艺术表现形式,依其所唱皆为时兴小曲的特点,1950年正式定名为“临清时调”。 临清时调有文词质朴易懂、曲牌多种多样、音乐结构单一、演出简单生动等特点,因此过去在群众中普及很广,可以说临清时调是临清人的生活,临清人的心声。无论是烧砖瓦的窑工还是靠在山墙头缝衣纳鞋底的女人,人们张口就是临清时调,可以说村村都有民歌手,人人都会唱上几句时调。 王晓燕表示,临清时调的文词是以叙事为主体,结合代言体,文词质朴易懂。因为曲目不同,有时以第一人称为故事中的人物代言;有时也以第三人称叙事、褒贬、评论。临清时调以民歌为主体,吸收了京韵大鼓、河南坠子、山东琴书等艺术形式,集几种音乐于一身,既似曲艺又似民歌。临清时调的曲牌形态多种多样,在风格上也是丰富多彩。临清时调重视不同宫调曲牌的联缀,以达到“异彩争辉,别有洞天”之境。

临清时调曾经到怀仁堂演出

据了解,上世纪50年代,文艺工作者进行挖掘、整理民间艺术。山东省音乐工作者编排了像《撒大泼》《光棍哭妻》《尼姑思凡》等优秀曲目,临清时调重新被发掘。1956年4月,临清时调《撒大泼》剧组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曲艺观摩演出,并在怀仁堂为中央领导专场演出,受到周总理的接见。《人民画报》封面上还刊登了演员阎王贞和汤贵荣的剧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撒大泼》的录音。1964年,山东省歌舞团李若芳与王音旋进京合作演唱《撒大泼》,并灌制了唱片。临清时调又一度辉煌。 1977年,临清曲艺队成立,每年定期召开例会两次,讨论创作,研究发展新队员等,之后演员队伍发展到40多人,他们常年深入群众中演唱,临清时调又步入了一个历史发展新时期,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演唱剧目。

传承人传承和创新临清时调

已故小品艺术家王子华,是临清时调聊城市级传承人。目前,王子华的女儿王晓燕接过临清时调传承的担子。王晓燕告诉记者,2010年,其父王子华与赵培显等对临清时调《撒大泼》《光棍哭妻》《尼姑思凡》等经典唱段进行策划、整理编排,并进行了录制。后来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各类演出并获奖。 在确保传统曲调不变的基础上,热衷临清时调的徐兴芬老师以《撒大泼》为原型,对传统曲目《要婆婆》进行了大胆、突破性改革。将表演者改为七八岁的小姑娘,打破了年龄的限制;在表演形式方面,将原来两个人对唱,改为由两个女孩主唱,七个女孩伴唱伴舞的现代演唱形式。在山东电视台举办的“谁不说俺家乡好”地方文艺汇演中荣获优秀表演奖及最具活力奖。 王子华、王晓燕根据临清时调曲牌创作了歌曲《好一个临清城》,王子华老师还根据临清时调创作了歌曲《小两口逛临清》《金风悠悠吹》,还为《临清大实话》填词等等。 “说起来,王子华老师对挖掘临清时调做出了很大贡献,我们只是在王老师的安排下唱临清时调,他让唱哪一出就唱哪一出。”张卫平说,她也算是王子华老师的学生。 2014年10月国庆黄金周期间,64岁的张卫平女士演唱的临清时调《尼姑思凡》《撒大泼》《大实话》和《光棍哭妻》引得观众拍手叫好。 临清时调的曲调与临清方言结合得恰到好处,听起来像说话,又有明确的旋律,由于音乐结构和曲调形式比较简单,深受大众喜爱。至今,在临清民间,临清时调仍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张卫平、王爱云、曹万祥、李春珍、徐兴达等是临清时调的主要传唱者。在大小型文艺演出中,都可以看到临清时调的演出剧目。2019全国非遗曲艺周上,张卫平和王爱云演唱了《撒大泼》,让人纷纷点赞并获奖。 王晓燕告诉聊城晚报记者,每到春节前后,临清时调会参与到演出中。现如今,临清文化馆经过传授,很多年轻人也会唱临清时调,最小的10多岁。 谈及今后的打算,王晓燕表示,准备根据临清时调创作几部小戏曲;12月10日,计划去临清外国语学校讲授临清时调的传承及特点,让更多学生了解掌握临清时调的演唱技法,让临清时调好好传承下去。

全媒体记者 陈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