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三大思维:让文艺的“源头”和“码头”
我们来讨论上海的舞台艺术创作问题,毫无疑问应该置放在把上海建设成为面向世界的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背境下来聚焦。放眼全球,主流艺术的滑坡、观众的老化和递减是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戏曲从主流文化滑向边缘的过程,是这种被动局面的组成部分。
从全国而言,多年以来,戏曲演出场次和收入连年下降,虽然2014年因政策原因增长29.8%,但实际上只比2011年增长13.3%。观众人次从2011年起也是每年略有减少,2014年有所增长,也不过达到了2011年的221万水平,2015年增加到了238万。这两年在场次和观众人次有所增加的同时,票房收入却在持续下降,2015年戏曲演出的票房收入1.44亿元,仅仅是2011年时的81.8%。
京津沪依然是戏曲演出的重镇。但是,2015年北京戏曲演出2047场,天津469场,上海417场。观众人次北京71万,上海25万,天津21万。票房收入北京6187万元,上海2434万元,天津1174万元。从这些数据而言,上海还是戏曲演出的码头,但恐怕已经很难说是大码头了。上海要成为真源头和大码头需要双管齐下的努力。“源头”和“码头”不能偏颇,不能割裂,更不能对立。而是一体两翼,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互相激荡。所以我们需要强化系统思维。
上海淮剧团《金龙与蜉蝣》剧照
戏曲的创作和演出难不难?当然难!但是,如果难而不去努力,就会更难。所以,我们从2008年春天起,开始了一场有开始不会有结束的大胆尝试,以聚焦新剧目、展示新成果、拓展新观众为宗旨,在每年演出淡季的3、4月份,在民族戏曲不断滑坡的当下,在以往几乎没有戏曲演出的浦东,逆势而行,策划举办按市场运营的方式以民族戏曲为核心内容的集中展演。上海的许多优秀剧目在名家名剧月中亮相,如淮剧表演艺术家何双林对淮剧《金龙与蜉蝣》能够登上新建的现代化剧院感慨万分。又比如,作为第七届东方名家名剧月的闭幕演出,上海京剧院集中主力阵容,精选了三国戏中的十三出,重新整理编排再创作,以两天不同的剧目和主题连演两场。去年举办第八届时,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所属五大院团联袂集中亮相。东方名家名剧月不仅是上海院团展示阶段性艺术成果的良好平台,也是外省市表演院团越来越愿意前来参加的戏曲展演活动。如在策划2013年举行的第六届东方名家名剧月时,新创排了王君安主演的越剧《柳永》的福建芳华越剧团,辗转联系我们,希望参加。但那时东艺的档期都已排满,只有大家有意回避演出的清明节有两天空,芳华越剧团欣然接受,结果两场演出票销售一空。
福建芳华越剧团《柳永》剧照
第九届东方名家名剧月从2016年3月18日至4月24日正在隆重举行,一个多月时间里将集中献演15台19场戏曲演出,其中包括湖北省集结四大剧种五台大戏整体亮相,闭幕演出为上海昆剧团为纪念汤显祖去世400周年献演的典藏版《牡丹亭》。九届东方名家名剧月,合计有来自12个省市(包括台湾)的表演院团演出了京剧、昆剧、越剧、沪剧、淮剧、粤剧、川剧、甬剧、黄梅戏、滑稽戏、秦腔、汉剧、楚剧、评弹、南音和新昌调腔等22个剧种的119台163场演出。登台的艺术家也汇集了5位梅花大奖、73朵梅花奖、47朵白玉兰奖和44个文华奖。而创办并推动这一品牌演出的关键是播种式营销的思路和实践。
湖北省京剧院《徐九经升官记》剧照
在戏曲发展方面,我们对创作的投入、演员的培养、理论的探索等方面作了诸多努力。但是,一方面好戏还不够多,另一方面好戏并不总是会有观众。从这个角度而言,说现在是营销决胜的时代也没错。我们应在观众培育、市场拓展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精力,用现代意识和创新理念来推广传统戏曲。我们也应该思考,在戏曲推广和演出营销中,我们的眼睛更多的是盯着观众的口袋还是脑袋?把票卖出去是营销的结束还是开始?当我们在讲两个效益一起抓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清晰地意识到应该用公益的心态来做商演,以商演的思维来做公益?
营销的源泉是信息不对称,营销的本质是传播与沟通。对目标受众的深刻理解,良好的营销传播,节目与服务和受众期望之间的契合,是市场推广的三大着力点。解决好这些问题,不仅有利于长远的跋涉,也可以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一把把钥匙。所以,台上台下,眼睛需要多多向下。主体客体,目光更多聚焦观众。所以我们需要强化创新思维。
上海京剧院《戏说三国》剧照
文化多元化和艺术小众化是演艺文化发展的一大趋势,小众艺术不去研究大众心理就不会有前途。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听到“戏曲”两个字往往存在两个误区,或觉得“看不懂”或认为“不好看”。其原因可能是没有过真正的现场观剧体验,也可能是没机会接触到优秀演员和优秀剧目。在名家名剧月举行期间所作的三次观众调查显示,从未看过戏曲的“新观众”,2008年时占2/3。观众中觉得戏曲“很好看”的占45%,认为“好看”的占41%,两者相加达86%。反映“一般”的为13%,说“看不懂”的仅1%。因此,我们对演出市场的基本判断是,需求疲软,观众不足,处于供给决定消费的阶段。重要的是播种和耕耘,千方百计地去了解观众、激活观众、拓展观众队伍,否则就不会有未来。
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之后,我们专门学习了相关内容,才弄清楚十九世纪初期法国经济学家提出的“萨伊定律”和二十世纪与之针锋相对的凯恩斯主义的不同论述。各有道理,但静态来看,也各有偏颇。关键还是有效性。从剧目创作到人才培养,从品牌建设到市场推广,从票价制定到观众服务,从根本上来说,应该牢固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受众的多少和市场的前景,才是文艺创作的目的所在和巨大动力。东方名家名剧月的探索说明,文艺繁荣不繁荣看演出,发展不发展看创作。上海的演出和创作需要总体布局、两线作战、协力推进,实施观众倍增计划。所以我们需要强化导向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之后,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反响强烈、深受鼓舞,有不少同志说文艺的春天来了。其实,春天更是播种的季节,对从事文艺事业的人来说,播种和耕耘是长期的使命。阳光明媚,雨露滋润,撒下更多的种子,持之以恒地精耕细作,国际文化大都市才会向我们健步走来。
本文转载自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微信公众号(ID:)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