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果仙(1909-1972)是山西晋剧史上第一位须生女伶。她幼年学艺刻苦,少年时便扬名中原,中年之后技艺更加精湛,塑造了一大批帝王将相和苍公院头的经典戏曲人物形象,代表剧目有《四进士》《打金枝》《双罗衫》《捉放曹》《走雪山》《空城计》等。在新中国成立后,丁果仙先后担任太原市晋剧团团长、山西省晋剧院副院长、太原市戏曲学校校长、山西省戏曲学校校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等职务。她开辟了晋剧须生表演艺术的新局面,创造了“丁派”表演流派,在晋剧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她的入门弟子有:马玉楼、武忠、刘汉银、张鸣琴、阎惠贞、白桂英、刘宝俊等,再传弟子有孙红丽、谢涛、杨志淮、郝翠香、武凌云、荣爱梅、陈改萍等,她是晋剧传承史上的一座丰碑,笔者从丁派艺术传承的角度,对丁果仙的教育成就、教育主张细致分析,试论述她提出的艺术传承观点对现今晋剧事业的启发,为现今晋剧事业传承发展带来的影响,以及为当今晋剧提供改革发展的理论基础。

创办戏校育人才

在侵华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摧残下,红极一时的晋剧艺人流离失所。晋剧艺术由盛转衰面临后继无人的处境。1945年丁果仙开始思考为晋剧培养艺术人才,1945年至1948年丁果仙的多场演出都是为教育事业募集资金,在频繁的演出活动中,她萌生了创办晋剧专业戏曲训练班的想法。

1949年新中国建立,新生的人民政权聚集艺人,组织剧团,晋剧演出逐步恢复。此时少数有名望的艺人多已年过半百,剧团行当不全,演出力量非常薄弱,培养后继人才迫在眉睫。以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为首的四大艺术家率先收授徒弟,于1954年创办了新新剧团训练班。办学伊始,丁果仙将五千万元(旧币)的个人积蓄捐献出来用于日常开支,后续开销则来源于新新剧团公积金和每周增演日场的收入。训练班招收了李守义、薛维艺、高翠英、苗秀茂、秦银环、田翠兰等三十多名学员,由丁果仙、牛桂英分别兼任训练班领导,宋万春负责训练工作,基本功教师由孙竹林、王少楼担任,其余授课教师均为本团主要演员。

训练班学员随团住在校尉营鸣盛楼(亦称二院)后院的旧楼上(即今长风剧院前址),学员们通过四年的训练和排练(训练基本功和排练剧目各两年),在最后一年参加剧团演出。丁果仙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联系实际,稳步前进,重点加强”的教育方针,在经验丰富的老演员的严格要求与新文艺工作者的参与下,戏校教育与旧时科班教育相比有较大的变革和进步。1955年3月,新新剧团和人民剧团分别改名为太原市晋剧一、二分团,丁果仙与张宝魁分别担任一、二团团长,随即将两个晋剧团的训练班(新新剧团三十一名,人民剧团二十五名)合并为太原市晋剧团戏剧训练班,实行生活、文化、训练三统一,校址设在大濮府乙字十六号。师生共同动手将毗邻的灰渣坡改造成一个平台,并用微薄的收入购买了竹竿和苇席,建成了俗称的“竹荫舞台”,作为学员练功和实习演出的场地。冬季,市人民委员会拨款加丁果仙个人捐资共十万元(旧币),修建了一处四合院共有练功室七间,学生宿舍和办公室十七间。

晋剧丁果仙空城计全剧_丁果仙晋剧唱段视频_晋剧丁果仙空城计

丁果仙为弟子传艺

为晋剧培养人才,丁果仙的眼光却不单独聚焦于晋剧,她提倡开门办学,曾先后邀请川剧大师阳友鹤、黄开华和曾荣华来校授课传艺;请蒲剧名演员张庆奎(艺名十三红)为学员排演《观阵》;请在太原演出的天津河北梆子剧团演员传授《挡马》和《杀庙》的表演身段;请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民间歌剧一团的姚世英排演《放风筝》、《打秋千》等二人台节目;请晋东南上党梆子剧团演员传授“舞剑”“舞扇”“水袖”“女架子”等基本功;请太原市京剧团彭英杰排演《三岔口》等,至1956年,在三年左右的时间里共教学和演出了48个节目,其中传统剧目25个,移植剧目12个,现代戏1个,音乐舞蹈节目6个,民族独唱节目4个。1957年,太原市在晋剧训练班基础上创建了太原市戏剧学校,丁果仙任校长。这是晋剧史上第一所由政府主管的正规中等专业戏剧学校,建校至1959年学生由最初的56名增加到210名,除练功、排戏外,开设了包括历史、语文和古典文学等文化课。在丁果仙的组织下,先后聘请京剧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周信芳、尚小云、川剧大师杨友鹤、黄开文、易征祥等戏曲名伶来校讲学指导。当年的毕业生后来大多成为晋剧艺术的骨干力量。自1954年至1963年近十年间,丁果仙的很大一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培养晋剧表演人才上。

呕心沥血传技艺

旧时梨园界流传一句话“宁给十亩地,不教一出戏”,诚心实意给徒弟传艺授技者少之又少。丁果仙无论是授徒还是戏校任教,对每一个学生尽其心力,从不保守,主张德艺不分家,学艺先学做人,基本功训练要扎实,更重视体验和实践。纵观丁果仙的教学育人,有以下几方面特色:

一、关爱学生,视如己出。丁果仙童年艰辛,且一生无子,除师父外很少感受过他人温暖。正是因为这样的成长经历,她对学生非常体贴。物质贫乏的年代,她常把凭号供应的奶糖发给学生,自己也舍不得吃一块。新新剧团训练班开办之初,丁果仙出钱为每个学员缝制了一身崭新的训练服,排练完毕,丁果仙看到学生累,就要丈夫雇上三轮买来水果等零食奖励给孩子们。学员演出归来,她必亲自去接站。学生中有农村来的孤儿,假期无家可归,放假时丁果仙就把这些孩子们带回家细心呵护。丁果仙以慈母的情怀善待学生,给他们开辟了一块学习的净土,成就了一大批晋剧艺术家。

二、因材施教,各扬所长。丁果仙认为人禀赋各异,自然应用不同的方法来开发学生的潜能。阎惠贞17岁中学毕业才开始学戏,练功的最佳时期已过。丁果仙认为她自身嗓子亮、个子高、有文化,对剧本领悟能力强,经过悉心调教,阎惠贞唱出了名气。白桂枝起初想学旦角,但丁果仙觉得她脸盘大,嗓子宽,是学须生的好料子,后来她成为晋剧须生行当的佼佼者。刘汉银是孟县人,所说方言不属于晋语并州片,前后鼻音、撮口音合口音不分,但嗓音洪亮,唱腔委婉动听。丁果仙着意栽培,在刘汉银的念白上下功夫,将他念不准的字词都标注出来,一字一句纠正,使刘汉银成为晋剧舞台上杰出的男须生。

三、坚持理念,革新教学。旧时戏班流传“打戏打戏,不打不成器”,认为角儿都是打出来的,采用的是以体罚为主的教育方法。丁果仙为人师长后,首先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尽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她教授学生一段念白或唱腔,都从家庭、社会背景、剧情、人物去分析、理解,要求他们带着感情地去念、去唱,培养他们较早地进入角色情感意识,一招一式甚至连锣鼓点都不放过。在学生容易忽略的细节问题认真教授,反复示范。正式演出中,她要求学生做戏一丝不苟,若是谁粗心丢了戏,她也会很严厉地责罚。刘汉银回忆,1961年8月在京汇报演出《卖画劈门》,底下坐的全是中央首长,他一出场心里就紧张得很,白茂林开门看到来人是自己外甥时,本该藏在身后的刀子却握在手中。下了台后,师傅甩手打了他,严厉地说:记住了!上了台你是你,你也非是你,你是剧中人物,台下观众在你心中是观众也非是观众,要让他们一起与你创造角色,只有达到了这样的艺术境界,你将来才会有出息,才会唱主角儿,否则你趁早改行干别的去吧!恩师的教诲刘汉银再也不敢忘记。

“台上表演千古事,座中常有剧中人”,丁果仙传艺的同时总不忘教育学生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只有留心观察、细心品位生活才能更准确把握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弟子武忠回忆恩师在教授《卖画劈门》时,总要对白茂林进行一番详细的分析,白乃一介寒儒,他不是杀人的人,甚至气急了都不知道该怎么对付眼前的恶人,万般无奈之下方才做出劈门之举,讲明白后让学生仔细体悟,如何运用戏曲程式来表现物性格。她教育学生学艺一靠基本功,二靠创造性,最终目的要在舞台上靠成功的表演塑造好人物。

晋剧丁果仙空城计全剧_晋剧丁果仙空城计_丁果仙晋剧唱段视频

丁果仙与弟子合影

四、重视德育,德艺并行。教育者“为人师表”,首先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丁果仙知恩图报,重情重义,她侍奉启蒙恩师孙竹林十余年,为他养老送终。刘宝俊多年后还常想起恩师教导:“不要看人家穿好的,不要看人家吃好的,要看人家舞台上表演的好艺术。”弟子武忠提起恩师就感慨,自己幼年家贫,为此非常沮丧。丁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诫他:“咱人穷志不短,不能有傲气,但要有傲骨。”

旧社会艺人提倡敬业,要求演员牢记“戏比天大”。在新社会丁果仙经常提醒学生:“时刻要想着为人民服务,为老百姓演戏,淡泊名利,人民群众才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丁果仙为群众演出从来都是不遗余力。一次,她从长治演出完毕返回太原途中,由于山路坎坷颠簸磕破了额头,路经太谷又有部队临时要求演出,丁果仙在伤口上贴了胶布反复化妆,在台上没有半点倦怠。她常说;“观众是爱惜演员的,演员首先要尊重观众,在台上要敬事,把戏演好。”对舞台演戏中的互相配合,丁果仙反复教育学生:“红花还得绿叶配,不可横行霸道,要不就是干枝梅。这是一个艺德问题,也是一个人品问题。”这些朴实的语言、平凡的行为,影响和塑造了学生的价值观,使他们终身受益。

五、注重实践,形成流派。从收徒授艺到任戏校校长,丁果仙既注重继承传统科班的好方法,又注重吸取其他戏校的先进经验,请中央戏曲研究院附属戏曲学校、河北省戏剧学校等兄弟戏校来传经送宝,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予以创新,摸索出了一条培养人才的新路子。她常说:“没有虚心的先生,就没有虚心的学生,不能给群众当学生,就不能给学生当先生。”她要求徒弟不要拘泥于自己的舞台表演及经验一隅,多观摩兄弟剧种艺术家的表演,向不同的名师大家取经。山西省内的四大梆子中,蒲剧历史悠久,艺术积淀深厚,表演上人才多、玩意多,组织徒弟多次向阎逢春、王秀兰、张庆奎、杨虎山、筱月兰等拜谒求教,她带领师生参加戏曲观摩会演,率团赴临汾、运城、西安、洛阳、郑州、邯郸、石家庄等地巡回演出,在不断的实习演出实践中,在与兄弟剧种的艺术交流中,让学生借鉴他人的表演精华和表演经验,增强自身的艺术才干。丁果仙说:

从前,我不识字,学戏时,不懂剧词,只好拼命地死记。为了知道戏中人的历史,花上钱买烟买酒,请别人给讲三国、列国、杨家将和武侠小说。到各地演出的时候,就尽量参观古代名遗迹。到西安,我喝过“太白酒”,到洛阳、参观过龙门石窟,看过白居易的读书山,到洪洞县看过苏三坐过的监狱。为了把戏演好,不怕跋山涉水到各处学习历史知识,观察穷人、富人、工农兵学商各种人的生活。从老艺人创造的舞台形象里吸取养料,这些都帮助了我理解剧情和表现人物的性格,提高表演艺术。

丁果仙尽力为学生创造好的学艺条件,毫无保留地将自身成功的经验传授给他们,为的是少走弯路,早日成才。呕心沥血培育下,她创办的训练班成为山西历史上成材率最高的训练班,她的弟子、学生谨遵恩师教诲,终于成为在三晋甚至全国广为人知的“丁派”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