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威涛越剧之美
主页君按:该文转载自微信号:蒋勋美学粉丝团,该沙龙的一次线下活动,以越剧女小生——“小百花”团长茅威涛为话题。主页君想说的是,“小百花”有这样的戏迷,乃“小百花”之幸。若中国戏曲多一些这样的观众,那将是中国戏曲之幸!
今天真的非常感谢蒋勋美学群的朋友们,感谢【蒋勋美学】公众号的创办者坤龙,感谢麦子和老林的组织,因为有着共同的对美的热爱和感动,令我们素不相识的一群人可以聚在一起,也给了我这次机会,可以跟大家分享我领略到的越剧之美。
我想还是先说说跟蒋勋老师的缘分。我第一次认识蒋勋老师是在微博上,看到一个朋友转了一个视频,是蒋勋老师朗诵自己的那首诗《愿》,“我愿是满山的杜鹃,只为一次无憾的春天……”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蒋勋为何人,但我一下子被打动了,至今这都是我最喜欢的蒋勋老师的一首诗,每次读到,我耳边就响起他的声音,也因此种下一个梦想,我一定要在某一年的春天,去看满山的杜鹃。
去年8月,我辞去了在广州的工作,开始一个人浪迹天涯。偶然走到苏州,我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便在那里住了下来。也就是在苏州,我又重新遇见了茅威涛,也就是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主角。我看到她有一部戏《梁祝》要在苏州演,当时是8月下旬,演出是在10月31号。我当时还不知道我会在苏州住多久,但是我就第一时间买了票。我心想,就算中间我又去了别的城市,10月31号我一定要再回到苏州看这场戏。结果,我一住就没有离开,一直到看完戏,11月下旬,我才再次回到广东。
在苏州住的两个多月里,有两个声音陪伴我。一个是蒋勋老师,一个是茅威涛。我现在吃素,我常常开玩笑说,肯定是受这两个草字头的人的影响,我现在都吃草了!
这次活动时间仓促,我接到麦子的邀请,只有两天的时间,我选了一些照片,做成这个PPT,在这个过程里得到很多人的帮助,比如今晚我们一直放的背景音乐,是宁波的一位茅迷从视频转为音频发给我的,我想用《西厢记-酬韵》一折来做背景,因为这是一个美好的夜晚,张生得知崔莺莺夜夜在花园烧香,便在花园里等,“乘月色饱看那芙蓉脸庞”,我想,这很符合今晚我们在此相会的美好意境,同时,这部戏也是我喜欢茅毛的开始。另外,我选的这些照片,还有视频,都是外地的茅迷朋友发给我的,所以,虽然她们不在现场,我非常感谢她们对这次分享会的贡献。
有人很好奇,为什么越剧里都是女小生?其实,越剧最早也是男班。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最早的田园地头时代,扮演者主要是一些半艺半农的男性。到后来的小歌班,绍兴文戏时代,也都是男班艺人。上个世纪20年代的时候,开始有女班。茅老师去过一次《天天向上》,她在里面也讲过这个。就是当时家里贫穷的女孩子的命运啊,要么就是给人家做童养媳,要么就卖到别的人家去了,有的家长很爱孩子,想着与其把孩子卖给别人,还不如让孩子去学戏,所以戏班子里就开始有女生了。这些江南的女子非常漂亮,演出商也很看好,到上海演出非常受欢迎。后来基本上就女班取代了男班了。其实现在也有男子越剧,只是不多,而大部分人也是更加喜欢女小生。茅老师当团长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就是全女班,个个都非常漂亮。
“我本是女娇娘,又是那男儿郎”。这张照片,真是不知道迷倒了多少人。张抗抗,女作家,她也非常喜欢越剧,非常欣赏茅威涛。说起女小生,她说过一句话,“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就觉得她特别动人。”我想,我们常常被美所吸引,人也好,事物也好,真的很难一二三四罗列出原因。美是没有办法去分析的,就像蒋勋老师常说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那种感觉,只能意会。而大家共同能够感知到美,从而产生的共鸣,也让人能够不用多说什么,心与心就容易贴近。
今天到场的大部分人之前没有看过越剧,那么,我想通过茅威涛的一些照片和故事,带你们领略一下越剧的美。茅威涛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第一女小生,曾经三度获得中国戏曲梅花奖,如果对梅花奖有所了解的话,肯定就能体会这里面的分量。
其实,茅毛学戏学得比较晚,17岁才开始学。是因为她当年高考落榜,在家闲着,她同学告诉她桐乡越剧团招生,她就去试试,结果就进了越剧团小生班,从此踏上了她人生的大舞台。说到这,高考刚刚过去哦,回头想想,高考失利真的未必是一件坏事,或许它是把你引导到自己真正天赋的开端。想想看,17岁学戏哦,真的算是挺晚的。梨园界大部分演员都是童子功,几岁就开始学,不得不说,茅毛在这方面的确是有天分,同时她也非常勤奋,所以,她17岁学戏,22岁就拿了梅花奖。这也是蛮惊人的。
说到这我也很想跟你们分享我自己的一点小故事,我当年高考其实也是考砸了,所以没有被自己报考的英语系录取,而是被调剂到了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这个专业我真是从未听说过,真的觉得很尴尬,我去领通知书时,都没有人在,我自己在校长办公室的抽屉里把通知书拿走了。当时我看到戏剧影视文学,什么鬼?但是,即使我在毕业后由于种种原因抛弃了我的专业,结果,兜兜转转10年还是绕回到这里。
茅老师也是一个很爱读书的人,她也读蒋勋老师的书,有一次采访中她说最近在读《孤独六讲》。在去年中国越剧节研讨会上,她的发言引用了蒋勋老师的一段话,“文化有它的花季,确实,不能不承认,当下的中国正处在一个高速逐利的商业社会里。也许我们不是文化花季里的人,可是,我们可以做文化的垫脚石,为文化还能够形成下一个花季,做一点默默积淀、薪火相传、铺路搭桥的工作。”
正如这句话所说,越剧,包括其他的中国传统艺术,都处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在这条路上坚守,是不容易的。但是,茅老师和蒋勋老师一样,是有着这样的情怀,或许在有生之年,无法看到心中所向往的文化的花季,但是,却不会因此而丧失信心。茅毛用“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来激励自己,而我在想,如果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做这块垫脚石,愿意为未来的花季,做一点默默积淀、薪火相传、铺路搭桥的工作,又谁能说,不能至呢?就像坤龙创建【蒋勋美学】这个公众号,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就会离花季越来越近,我们可以共同创造出一个美的花园。
我在准备这个PPT的时候,在朋友圈看到一篇关于霍尊的文章,霍尊是一个90后的年轻人,他有一句话很打动我,所以我便拿来跟大家分享。他说:“我们这一辈的孩子,大多认为戏曲离我们很远的。但真正接触后,那一日,昆曲落在了我心上。”他虽然说的是昆曲,但也适用于越剧,包括京剧等中国传统戏曲。我想不仅仅是对于90后这一辈的孩子,就我所接触到的,戏曲其实离很多人都很远,不同年代的,都是如此。
就拿越剧来说,越剧其实是一个相对来讲还很年轻的剧种,也就一百多年,当年在大上海,看越剧是一件很摩登很时尚的事情。就连30年前,茅威涛她们去香港演出,也是万人空巷的场面,一夜就红起来了,就跟现在看演唱会的阵势差不多。观众买票都是彻夜排队,早上去吃早餐还要把身份证压在地上,吃完早餐回来继续排。
虽然,这些年戏曲并不是主流,但是,这些不看戏的人,并不是说他们不喜欢,而是没有接触,或者,因为一些旧有的观念,将他们拦在了这扇门外。我以前做记者的时候,我只要有票就一定带人去看戏,我发现,只要你走进剧场,几乎都会爱上。今年3月茅毛有3场戏在广州演,我叫了身边好多朋友去看。她们大部分人从来没有看过越剧,但看过之后,是百分百的好评。对于这样的结果,其实我一点都不觉得意外。因为我对茅毛的戏有百分百的信心,我也对人们对美的感应有百分百的信心。就像霍尊所说,“那一日,昆曲落在了我心上。”越剧,也是如此。我觉得它就像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而一颗可以感知美的心,就是吐露芬芳的花朵。
《五女拜寿》就是当年茅威涛和小百花一夜爆红的戏,我之所以选了一张做了黑白处理的照片,是因为这部戏原生代的表演已经在上个月封箱了,也就是说,以后我们再也看不到茅毛在舞台上演这部戏了,以后就传承给小花们去演了。她在这部戏里其实戏份很少,出场也很晚,很多人就是为了等她出场,所以,你如果去现场看戏就会发现很有趣的,明明这个女孩子要晕倒了,其实是很悲惨的,台下这个时候却是掌声一片,就是因为茅威涛要出来了。
这个角色叫邹士龙,戏里他有个哥哥叫邹应龙。所以就一个大龙一个小龙。剧情是后来小龙跟这位姑娘成了一对,有一次演出结束后有个小女孩上台献花,跟这一对新人说新婚快乐,把大家都逗得哈哈大笑。现场看戏有很多好玩的事情。
《西厢记》,哎,说起来真是心里永远的痛。当年在大学里,看的第一部越剧就是茅威涛的《西厢记》,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喜欢。但却一次现场都没有看过,封箱了很久才知道。我选了这张图,是张生第一次看到崔莺莺后,激动的心情。“猛然见五百年前风流孽冤,魂灵儿飞上九重天”,这是一种什么感觉?舞台上所有的动作,都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化。这个动作,踢袍,非常的潇洒,可就是这么一踢,在当年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因为在戏曲的程式里,有着严格的规范。有句话说,戏曲是戴着镣铐跳舞,这样的动作,传统越剧里没有,其实是借鉴了川剧。茅毛一直都在争议声中前行,现在很多年过去了,当年的争议,经过时间的淬炼,也已经成为了经典。
《西厢记》2012年封箱巡演,当年我完全生活在另一个轨迹里,离戏剧也远了,所以就在不知不觉中错过了。这张背影,让我很是感慨。就这样一转身,不见了。所以,当我再次遇见,就不愿再错过。毕竟,看一场,少一场了。
《陆游与唐琬》和《西厢记》一样,都是茅威涛在上个世纪90年代巅峰时期的作品。好在这部戏没封,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再演。很多人都很想看,我也很想再看。我第一次看茅老师的现场就是看这部戏,2005年在佛山。10年前了。
陆游的两首词,《钗头凤》和《咏梅》,在戏里都非常得好听。舞台的呈现也是非常诗意,这张花落满地的照片,还有陆游衣袂上的梅花,我很喜欢。
《寒情》这部戏,茅威涛在里面饰演荆轲。非常帅的造型,又是在颜值高峰期,连她自己都说把自己帅呆了。这部戏演得不多,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觉得是步子跨得非常大。结尾的扇舞非常好看,是著名舞蹈家金星排的。
孔乙己。看到这个大家会不会吓一跳?从帅气的荆轲一下子跳到这个光头又含背的造型。这也令当年一些粉丝无法接受,甚至于,早些年爱她爱到恨不得要嫁给她的,都说我不要再看了。(那不是真爱……哈哈哈你们接的这句太有爱了)茅威涛一直都在挑战自己,1994年她举办了《蓦然再回首——茅威涛表演艺术专场》,备受好评,但她却在一片赞誉声中,听到一个质疑的声音。导演郭小男,后来成为了茅威涛的丈夫,当时他指出,在这么多角色里,他看到的只是美的重复。这令茅威涛开始了一次又一次新的挑战和颠覆,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文化品格,直到现在她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每一次达到新的高峰,就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藏书之家》我个人非常喜欢,是以宁波的天一阁为背景创作的一部戏,改过几版。最后这一版,最为经典的段落《三跪求书》,我特意选了这张照片,也选了这几句唱词给大家看,是感觉很有共鸣。这部戏的主人公范容,为了收书藏书,不惜为卖书之人三跪,其中有句唱词说:“天降任于斯,怎能不承受”,这里面有着一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我在茅毛本人身上也看到。这段唱,真挚激切,节奏越来越快,很令人动容。
《梁祝》。我在做这个PPT的时候,到了《梁祝》就卡住了。因为好看的照片太多了,我真的是挑花眼。
这部戏也是我重新遇见茅毛的戏。10月31日看完《梁祝》,11月1日看了《五女拜寿》,不知哪里来的前所未有的笃定的力量,一夜之间发心皈依。所以,11月11日我在苏州灵岩山寺皈依并受戒,在参加仪式之前,我参加了朝山。我并不算是一个体力很强的人,但真的不知道哪里来的力量,从山脚,三步一跪拜,直到大殿。从那时到现在,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回想这一路走来,我心里有一个声音,蒋勋,茅威涛两位老师,在我心里是师父一般的存在。不只是欣赏,不只是尊重,是因为他们令我有所领悟。
特别要说一下,这些照片,都是茅迷拍的。我也看过一些记者拍的照片,但并没有这些照片好。我能够感受到,茅迷的镜头里,带着满满的爱。
《江南好人》,这部戏改编自德国布莱希特的话剧《四川好人》,若只是看剧照,大概都看不出这是越剧。而其实,这部戏除了在题材、表现形式上的巨大突破外,茅威涛本人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颠覆。她在舞台上演了30年男人,这是她第一次演女人。
《二泉映月》是最新的一部戏了,茅威涛又在舞台上挑战了自己一把,演瞎子。她说,自从阿炳瞎了之后,在舞台上她把自己也废掉了,已经不是茅威涛。这部戏,剧本并不是最高的水准,但很好看,很好听,茅威涛塑造的阿炳形象,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最帅的阿炳了。
这张照片,是茅老师今年在南京先锋书店的讲座上的一幕,当时活动的形式,是她和南京大学的吕效平教授的对话。因为吕老师写了一篇关于茅威涛对于现代戏曲的意义的文章,茅老师觉得很有价值,所以她将原本私下的一场对话公开,从而令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当天的对话内容令人受益匪浅,我也做了全程的记录。这张照片很有意思,这是现场在放过往的一段采访,她说“越剧其实挺好看的”。而我也想透过今晚短短的一次分享,对你们说这句话——越剧其实挺好看的。
蒋勋老师有一段话我很感动:“很多人说我是你粉丝,其实不是,其实你是美的粉丝。我觉得你们不是迷恋我,而是迷恋美,我只不过是渡你们到达美的彼岸的船,你们到了彼岸就该忘掉这艘船。”
我想说,无论蒋勋老师,茅老师,都是渡我到彼岸的船。我非常感恩他们。蒋勋老师还说:“美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信仰,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用布道之心传播美之感动,这句话一直在我心里。我很喜欢茅毛望向远方的眼神,总觉得她的眼里充满了未来。我常常会在她的眼神里,找到很多力量。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传播者。虽然,也许,作为个体,我们尚未有他们那样的影响力,但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会影响到你身边的人。我看到坤龙就是这么做,【蒋勋美学】得以走到现在,有那么多的关注者,越来越多的地方有分舵,我们可以开展广州第一场的线下活动,是每一个人的力量汇聚。如果每一个人都成为这样的源头,用自己的力量去传播美,那么,我想,我们期待的那个春天,一个处处都是美的世界,会更早到来。
我想用这张图来结束今天的分享。这也是一位茅迷做的图,时过境迁,人面不知去向何处。来日方长,还有好多故事要讲。短短的时间里,只能简短跟大家分享这么多。每一部戏,每一张图背后,还有很多很多的故事。戏,慢慢看。故事,慢慢讲。来日方长,后会有期。谢谢你们!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