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剧的起源

日本传统戏剧_日本的戏剧形式_日本传统戏剧

日本奈良时期自中国传入的散乐被认为是能剧的开端。何谓散乐?散乐是在古希腊的假面剧中融入了中国戏剧后形成的表现形式。传入日本后,散乐与日本古代的戏剧相互融合发展成了当时的“田乐”、“猿乐”。

到了室町时代,猿乐的乐者“观阿弥”和“世阿弥”父子将猿乐发展成了戏剧,逐渐成为了今天人们所看到的能剧艺术。

今日仍经常上演的约两百四十剧中,有一百以上是出自“世阿弥”之手。而能剧在演出时,原则规例的设置仍然是出自“世阿弥”。由此,能剧根基之初扎,主要在十四与十五两个世纪。

十七世纪时,能剧演员享有最高的武士地位,由国家以统筹征收的收入作为薪酬。1868年之后,能剧的特权地位尽失,只在特殊机构的保护下留存下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访问的外国游客对能剧产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的光顾,使得能剧艺术再次繁荣起来。1957年,日本政府将能剧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2008年将其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能剧的表演要素

日本传统戏剧_日本传统戏剧_日本的戏剧形式

01

舞台

能乐的舞台,本来是在室外,现在一般都在大建筑物里面,能乐舞台本身就是艺术品。

日本的戏剧形式_日本传统戏剧_日本传统戏剧

舞台的陈设极为简单,木制或竹制的台架可以象征山峦、宫殿、卧室或其它地方,由布置的方式而定。

通常而言,舞台上极少同时出现两个以上的道具,而这少数的一两个道具都各具风格,别有殊貌。舞台上没有布景或机关装置。约自1615 年之后舞台设计本身便已定型。

02

能面、角色、服装和道具

日本传统戏剧_日本传统戏剧_日本的戏剧形式

能面,是能剧表演者表演时所佩戴的面具。它由桧木雕刻而成,表面涂有颜料。能面尺寸比人脸较小一些,轻而薄,演员将其戴在脸上,露出脖颈,远看亦真亦幻,恍惚间让人怀疑到底是真人还是面具。

能面五官与真人极为相似,但表情却难以理解。能面类型繁多,但都似笑非笑,耐人寻味。自演员戴上能面的那一刻起便不再是自己,一个个角色被赋予了灵魂般逼真的刻在“脸上”,不再需要任何多余的表演就能演绎出无限的表情。

日本的戏剧形式_日本传统戏剧_日本传统戏剧

能剧的演出者全为男性。能剧登场的人物中,跳主要舞蹈的主人翁称作シテ,执行主要工作的人即为主角,配角(胁方)通常是在舞台上承担主角的对手。

日本传统戏剧_日本传统戏剧_日本的戏剧形式

能剧的服装是根据数百年前的朝服礼袍制作而成,有时稍加修改,要么为了增加华丽感,要么为了增加表演者的显赫气派。袍服色彩艳丽,花案考究,多半为丝货,精工刺绣。

服装包括四项:外袍、内服或内袍、叉裙、头饰。每一项都种类繁多,但是同一件外袍可以搭配其他项,供不同的角色穿着。

日本传统戏剧_日本的戏剧形式_日本传统戏剧

演员们还可以通过手势表达复杂的意思,通过使用手携道具,这种手势语言的效果得以加强。最常见的手携道具便是折扇,折扇可以代表月升、雨落、潺潺流水、微风吹拂,以及种类繁多的情感反应。其种种不同的意义可由演员的无声动作和配乐指明。

能剧的艺术感

日本的能剧将人物、神灵等角色的性格背景直接简化为一个固定的面具,在舞台上靠动作、姿态来展示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喜怒哀乐。

就连最着重的唱念(谣)、舞和戏,都十分隐忍克制。音乐也不过三四个乐器,能管(类似竹笛)、小鼓、大鼓、太鼓,还有囃子方(乐师)闭着眼睛的吟哦、鹤唳一般的高亢声以及哑如念咒一般的低沉声音。

日本的戏剧形式_日本传统戏剧_日本传统戏剧

01

能剧呈现出一个梦幻般的抒情世界

能剧又被认为是一种象征剧,主要探讨关于哲学层面的问题。不过,能剧最大的特点,还是采用虚与实、梦幻与现实结合的象征表现,造成一种“空·无”的氛围,并体现“禅”的精神。

日本传统戏剧_日本的戏剧形式_日本传统戏剧

能剧的剧情不仅简单,而且很少有悬念和起伏。因为它的重点不在于制造冲突,而在于呈现一个梦幻般的象征性世界。所以,能剧总是有意识地淡化戏剧冲突,让观众在虚实交错的情境中自行领悟。

02

能剧含蓄的表现形式

日本传统戏剧_日本的戏剧形式_日本传统戏剧

能剧不仅在主题、戏剧冲突,甚至舞台表现上都遵循着“幽玄”的准则。比如舞台上如梦如幻的幽暗感,目标对象也被某种程度地掩藏、遮蔽。所有台词都偏向柔和、委婉,不似西方戏剧那般直白、尖锐。

能剧的表达形式是含蓄,甚至暧昧不明的。借助这些不可思议的“虚幻故事”,观众得以体会剧中人物的情爱,也体会了世间人情冷暖。在经历了一番世情与人情之后,最终有所思,有所悟,有所释怀,有所解脱。

日本的戏剧形式_日本传统戏剧_日本传统戏剧

和中国许多古老的传统艺术一样,“能剧”也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文化、历史与艺术感等角度阐述日本能剧,希望能够有态度、有深度地传递有用的知识,促进受众对“能剧”这项日本传统文化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