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下河东》|推陈出新的一例
近来我们经常看到晋剧《下河东》的演出,年轻的一些同志,总以为传统的《下河东》剧目就是这样吧?因为《下河东》和《白龙关》的折子戏,现在概不演出,如果现在不把它记下来,再过二三十年后,就没有人知道它的发展脉络了。其实现在的《下河东》演出本,是许石青等同志经过五次大的修改加工,锤炼成的比较完整而又相当精彩的一本戏。这是由传统的《白龙关》与《下河东》两折子戏集中概括改编加工而成的。
过去的《白龙关》,是反映欧阳方蒙蔽李五,陷害呼延寿廷的全部过程。现在演出本之前半部,把它的大部分精华保留下来了,有些地方做了适当的加工。过去的《下河东》是反映尉迟恭显魂给呼延赞传授武艺,赵匡胤被困,杨家将投宋,呼延赞为报仇上了前线,与赵匡胤相打,有真龙出现等迷信部分,最后救了呼延赞,拿住欧阳方,全剧告终。现在演出本的后半部,继承了原《下河东》中合理部分,突出了罗氏顾全大局,公而忘私,为国家驱寇除奸的精神,使全剧形成统一的故事情节与完整主题思想。改编后,删去了尉迟恭显魂、真龙出现等迷信情节,砍去了败杨家将的另一条线,增加了“誓师”一大场戏,使后半部戏剧气氛推上高潮,加强了“报讯”、“大骂”等场子,全剧一气呵成地发展下去。
《下河东》的改编,使两个折子戏有机地联系起来了。改编者将两剧的精华部分,全部保留下来,经过整理焕然一新。原剧中封建性的糟粕与闲散情节,全部砍掉。这对剧情的发展、主题思想的阐明,是大有好处的。另外,改编者把原剧中的主要表演程式和好的唱腔也保留下来了。但在看戏中,我们的感受是新的情节、新的表演,得到了新的启示,受到了新的教育,传统型经过整理改编,取得了新的演出效果。这是“推陈出新”方针的体现,是戏曲改革的正当途径。
老许同志讲过:此剧从1962年改编以来,现已演出一千余场。总的说广大观众是支持的、热爱的。但在戏剧界来说,经常有两种意见,大部分同志热情把持,认为是好戏;也有个别同志,认为有射影现实的嫌疑,而为此剧的演出担心。十几年来,经过五次较大的修改,每次收集大量意见,进行研究修改,每次都有一定的进步。在表演程式上,发挥了老艺人的积极作用,有些场子让老艺人各设计一种方案,都在舞台上进行实践排练,让全团同志进行讨论,决定取舍。表现在演出本“誓师”一场的舞台活动 与背景设计,是高瑞云老艺人(已故)设计出来,经过排练实践,把它固定下来的。老许说:“《下河东》与其说我是改编者,倒不如说是群众的创造。”这当然是许石青同志的自谦之词,其实任何剧目在形成过程中,都和广大观众的意见与要求分不开。但是只有像搞戏曲改革工作多年的许石青同志那样,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戏曲改革的规律,敢于将广大观众的意见与要求具体地体现在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工作上来。这是难能可贵的。
《下河东》于去年夏季,由晋中晋剧团在首都演出,得到首都广大观众的好评。荣幸地进了中南海,给中央首长进行演出,并到人民大会堂进行演出。除首都等报刊发表文章、电视台向全国进行转播外,全国剧协主办的《剧本月刊》上刊载了这个剧本,向全国各地来推广。这在我省戏曲发展史上,也算得光辉的一页吧!
许石青同志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过十几年的加工锤炼,把两个久不上演行将失传的《白龙关》和《下河东》,改编成新的《下河东》这样一本富有生命力的好戏,笔者甚为钦佩,故记之。
1981年3月17日
(本文摘自:《山青石在·许石青文集》 原载《吕梁文学》1981年3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