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主要声腔
京剧声腔渊源广泛,集南北腔调之大成。「西皮」「二黄」是京剧的主要声腔,除此之外,还使用四平调、南梆子、高拨子、吹腔、反二黄、反西皮和民间杂曲小调(如柳子腔、罗罗腔、花鼓调等)。
/ 西皮 /
西皮的胡琴定弦为6-3弦,曲调跳跃活泼,节奏紧凑,唱腔明朗轻快,适合表现欢快、坚毅等情绪。
西皮板式包括原板、慢板、快三眼、导板、回龙、散板、摇板、滚板、二六、流水、快板等。原板是各种西皮板式的基础,一板一眼,近似2/4节拍,用于叙事、状景、交谈、抒发感情,用处极多。
/ 西皮娃娃调 /
娃娃调是京剧娃娃生、小生和武小生行当的专用唱腔;旦角女扮男装的剧中人,为表现男性化特征,常使用娃娃调;老生、老旦也有娃娃调唱腔。其唱腔结构、调式、唱词节奏等基本特点与西皮声腔相似,而又有明显区别,有专用的几个特殊唱腔,旋律起伏大,音域宽、 高亢明亮、棱角突出、钢劲挺拔。
/ 反西皮 /
由西皮腔派生而来,在京剧中相对少见,上、下句落音与西皮相反得名。由于二黄唱腔的上句是落音也是「1」,因此反西皮具有二黄声腔的特色。传统剧目中,有单独的反西皮唱腔,也有反西皮唱腔与西皮唱腔连接互转使用的。如『四郎探母·回令』一场,杨四郎和公主一起哀求太后的【散板】【哭头】,便是西皮与反西皮互转的唱腔。
西皮唱段欣赏:锁麟囊·团圆
/ 二黄 /
二黄的胡琴定弦为5-2弦,是一种比较平和、稳重、深沉、抒情的腔调,节奏舒缓,似娓娓道来,适合表现感慨、忧思、追忆、咏叹、悲伤等情绪。
二黄板式主要有原板、慢板、快三眼、碰板、顶板、导板、回龙、散板、摇板、滚板等。
/ 唢呐二黄 /
即不用胡琴而直接以唢呐伴奏的二黄腔调,结构与二黄大体相似,行腔受伴奏乐器的影响,带一些喇叭的味道。唢呐二黄本身具有导板、回龙、原板、散板等多种板式,但没有慢板、摇板之类。其调门较高,腔调浑厚古朴、气势磅礴,很有震撼力。『龙虎斗』中的赵匡胤、『青石山』中的关羽、『罗成叫关』中的罗成…都有唢呐二黄唱段。
/ 反二黄 /
反二黄唱腔是将二黄的曲调降低四度而形成,由于调高的降低,使唱腔的音域增加,故而反二黄唱腔起伏大、旋律性更强,悲怆哀婉,跌宕迂回,擅长表现悲壮、慷慨、苍凉、凄楚的情绪,多用于悲剧场面。反二黄唱段相对比较常见,如传统剧目『托兆碰碑』『法场换子』『朱痕记』『苏武牧羊』『卧龙吊孝』『哭祖庙』等中均有使用。
二黄唱段欣赏:捉放曹·宿店
「西皮」「二黄」起唱位置区别
西皮是「眼起板落」,二黄是「板起板落」,即西皮的起唱位置在弱拍,二黄的起唱位置在强拍。弱拍起唱增强了节奏的不稳定感和流动感,故而西皮唱腔给人以婉转流畅的感觉;强拍起唱的二黄唱腔,节奏扎实稳定,增强了旋律的凝重感和力度感,给人以沉静、悲凉之感。
/ 四平调 /
又称「平板二黄」,是一种兼有西皮、二黄两种风格的曲调,曲式自由,表达情感广泛,是京剧声腔的重要组成部分。胡琴定弦与二黄相同(5-2),节奏眼起板落,调式以宫调式为主。四平调曲调、节奏变化非常灵活,能够演唱复杂和不规则的唱词以及参差的句式,表达色彩多样:『贵妃醉酒』中婉约缠绵、华丽多姿;『梅龙镇』『乌龙院』中轻松闲适,明快灵动;『打棍出箱』『清风亭』中苍凉沉郁、悲切凄楚……在京剧传统剧目各个行当中均有四平调唱腔,尤以旦角唱腔更为丰富。
四平调唱段欣赏:贵妃醉酒
/ 南梆子 /
6-3定弦,唱腔和西皮原板、二六结构大致相同,但只有导板、原板两种板式。南梆子唱腔委婉优美,适于表现细腻柔美的情致,在京剧传统剧目中,只有旦角和小生两个行当演唱。常见唱段包括『霸王别姬』「看大王在账中和衣睡稳」、『春闺梦』「被纠缠陡想起婚时情景」、『望江亭』「只说是杨衙内又来搅乱」等。
南梆子唱段欣赏:春闺梦
/ 高拨子 /
源自于徽调中的拨子腔,继承了梆子腔高亢激越的特点,但旋律情调受徽调中其它南方腔调的影响,高亢中带有悲愤,激越中带有苍凉,和梆子腔有所不同。京剧高拨子用大筒胡琴伴奏,音色特殊,定弦1-5,具有反二黄的情调特征。其板式有导板、碰板、回龙、原板、散板、摇板、垛板等。京剧中高拨子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和西皮、二黄混合使用,各行当角色都能演唱,适合表达激昂悲愤的感情。著名唱段有『徐策跑城』中的「忽听家院一声禀」,『杨门女将』中「风萧萧雾漫漫」,『野猪林』中「一路上无情棍实难再忍」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