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戏剧与诗歌的关系.docx
(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摘要:中国古典戏剧以“曲”为依托来演绎故事,“曲”是中国古典戏剧的核心和灵魂,而“曲”就是诗歌的一种形式,所以中国古典戏剧不可避免地具有浓郁的抒情写意的诗歌特色。实际上,中国古典戏剧从它的母体——诗歌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因此,无论是从中国古典戏剧的外部形态考察,还是从它的内在精神细究,或者从它的表演形式探讨,诗歌都无处不在。关键词:中国古典戏剧:诗歌;戏剧诗体化中图分类号:1053。1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691(2010)04---0151---05中国真正的文学从《诗经》开始,而楚辞、唐诗、宋词、本位观念实质上是强调戏剧创作的抒情意味,把戏剧纳入元曲皆为各自时代文学之翘楚。在传统文学中最有价值、诗歌的范畴,突出演员演唱的诗(曲词)的独立文学意义和影响最深的无疑当属诗歌,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欣赏价值。而且他们也认为曲与诗词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古典戏剧在自己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在民族文化世之共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潜移默化地浸润和滋养下,也具有了民族趋同性。“诗在——罗宗信《中原音韵序》m-7)'一切艺术中流注着”n麟刁。
戏剧自然也不例外。夫诗变而为词,词变而为曲,则歌曲乃诗之流别。一、中国戏剧理论家对戏剧诗体化特征的认同’三百篇亡而后有骚、赋,骚、赋难入乐而后有古乐府,古乐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绝句为乐府。绝句少婉转而后有“曲论”是中国古典戏剧理论的核心,这与古典戏剧艺词,词不快北耳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术以“曲”为本位是相一致的。曲是中国古典戏剧艺术诸要素的核心成分,是戏剧艺术用于表现故事和抒情的主要艺《汇苑详注》云:“曲者,词之变。金元所用北乐,缓急之术手段。因此戏剧理论著作往往冠以“曲”的名字,如王骥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诗、词、曲界限“曲”。而文学意义上的曲(曲词)是诗歌的一种形式,曲词愈严,本真愈失。在戏剧中是至高无上的,因此中国古代的戏剧理论家的曲收稿日期:2010一04一14作者简介:齐静(1979~),女,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151万方数据虽然曲的形成与发展,并不仅仅是诗歌直线发展的一“论英雄古今无对,笑谈间扫清吴越国”,化自苏东坡的词种结果,但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认为曲是诗的一种形式。实《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际上,无论是从中国古典戏剧的外部形态考察,还是从它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明代康海的《中山的内在精神细究,或者从它的表演形式探讨,诗歌都无处狼》杂剧第四折《新水令》“柴门无犬吠,古树有乌啼”则有不在。唐代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和张籍的《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中国古典戏剧与诗歌的关系愁眠”的意味。洪异的《长生殿》多处化用前代诗词中的名篇佳句,使其语言风格更清雅秀丽。这样的例子在元明清(一)中国古典戏剧的外部形态与诗歌的关系戏曲中比比皆是。中国戏剧在宋元之际成熟,并进入其发展的黄金时不仅“曲”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古典戏剧中的宾白也有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什么中国戏剧单单选择很多是以韵文的形式写成的。戏剧家们巧妙地把古典诗词了这样一个时期来完善自己呢?原因很多,众说纷纭。其中渗透到戏曲的创作中,丰富了戏剧的审美内涵。中国古代康保成认为:因为曲在这个时期开始流行,文人士大夫也戏剧的宾白也讲究声韵铿锵,句式整齐,有韵白和散白之有从事曲的创作的,曲的地位和传统的诗虽不等同,但它说。韵白包括剧中人物的吟诗作赋,如《西厢记》不仅在唱毕竟可以登堂入室,成为人们附庸风雅的一种形式。一向词中大量融入唐诗宋词,宾白中诗词也颇为可观。
张生和被人们歧视的技艺表演,只有找到可以庇护它的大树,才莺莺隔墙和诗,书简传诗,互诉衰隋,散落于宾白中的诗句可能持续不断地发展。于是找到了“曲”与它结合起来,从到处可见。张生是读书人,莺莺是大家闺秀,所以语言文而抬高自己的身价/)。长期以来“词乃诗之余,曲乃词之雅、色彩华美、感情含蓄。明朱权《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余”的倡导,虽然是人们为词、曲争得与传统诗歌相同的文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旧m,这与学地位而做出的积极努力,但无论从创作方法和审美价值宾白中诗词的大量运用是有紧密的关系的。明清传奇爱情上来说,词曲确实与诗歌具有相同和极其相似的特征,所剧中,用诗词的现象更是很普遍,如明传奇《玉簪记》第二以创作者按照曲牌的固定格律填词,实际上也就是在从事出外上吟《鹧鸪天》词;第三出净吟《西江月》词;第四出净诗词创作。曲与诗一样,讲究平仄、押韵、对仗等等,只不过旦共吟《千秋岁》词;第九出,生吟七言律诗一首。在古典戏作曲时还是要使曲词符合相对固定的曲调——宫调。南曲中随意选择任何一种,都会发现诗词的痕迹。即使是散戏、杂剧、传奇都是用曲牌连套体的形式组织戏剧情节的,白,也不是任意为之的,李渔的《闲情偶寄词曲部宾白第曲维系着一部戏剧的生命,在戏剧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
而中国戏剧与曲的结合,成为中国戏剧与西方戏剧相区别宾白之学,首务铿锵。一句聱牙,俾听者耳中生棘;数的最明显的特征。言清亮,使观者倦处生神。世人但以音韵二字用之曲中,不中国古典戏剧,都是由数目不等的套曲和宾白科范组成。当然,戏剧中的曲子与清唱的曲子也有不同,戏剧中的间平,非可混施迭用,不知散体之文亦复如是。能以四曲子连贯地以代言体形式吟咏某人某事,为戏剧的整体服六平仄之法,用于宾白之中,则字字铿锵,人人乐听,有“金务,从而具有了戏剧性,成为戏剧的载体。曲不仅本身就是诗歌的一种,而且曲中还大量地化用前人的诗词,熔铸成所以,在古典戏曲中,宾白也像诗一样,讲究声律。美的语句。元杂剧《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端正好]曲中在曲牌体为主的中国古典戏曲中,还有题目正名、上“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化用的是范仲淹的场诗和下场诗,它们本身就是诗。题目正名和上场诗主要词【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句。是在元杂剧中;明清传奇每出戏的开头和结尾,角色吟诵《倩女离魂》第一折【后庭花】曲中“望迢迢恨堆满西风古道。的四旬韵语,称作“定场诗”和“下场诗”。元杂剧通常用两想急煎煎人多情人去了,和青湛湛天有情天亦老”,化自李旬或四旬诗概括全剧的内容或点出剧中重要关目,一般放贺的诗《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在剧末,最后一句通常是剧名,如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亦老”旬。
罗贯中《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第四折[落梅风】曲中雨》的题目正名是“杨贵妃晓日荔枝香,唐明皇秋夜梧桐152万方数据雨”,两旬是上下对仗的。上场诗也是如此,关汉卿的《感天戏曲在情节的安排、景物的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上都体现出动地窦娥冤》中窦天章的上场诗:“读尽缥缃万里书,可怜写意性的特点。中国古典戏曲的意境之美与一个个意象的创造是密切相关的。戏曲家首先把主体情感渗透到对大自的上场诗:“行医有斟酌,下药依《本草》。死的医不活,活的 然景物的描绘中,创造出情感饱满的意象,内在情感与外 医死了。”正面人物的上场诗严肃认真,反面人物或小丑的 在的景观高度统一,就形成了极富审美价值的意境。 上场 诗则是顺口溜似的荒诞无稽。上场诗在角色出场之 以戏剧中的风雨意象为例。 后,自报家门之前,是元 杂剧重要的戏剧要件,其主要的作 诗歌中有大量对于风雨意象的描绘,风和雨往往是相 用是介绍出场人物地位、身份等,当然有些上场诗也出现 伴相随,紧紧缠绕在一起,所谓“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了类型化、公式化的倾向。 (陶渊明《读山海经》之一),“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成阳 在明清传奇每出角色的下场和全剧结束,均有下场诗 城东楼》),“微雨”与“好风”是这样,“狂风”与“骤雨”也是 和散场诗(卷场诗),或为作者自作,或集前人诗词句而成。
如此。大自然的风雨一向被文人拿来表达某种思想,抒发 如《明珠记》第十三出的下场诗是四言四句“羚羊触篱,进 某种 退两难。猛拼一死,万事由天。”《牡丹亭》和《长生殿》的下风雨意象其内涵与作用也是多元的,所创造的意境之美也 场诗全部是集自前人诗句,如《牡丹亭》第十出的下场诗 是多种多样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 “春望逍遥出画堂,问梅遮柳不胜芳。可知刘阮逢人处,回 南亭怀辛大》),表现的是一种闲淡、恬适的心情;“雨横风 首东风一断肠”,分别是唐代诗人张说、罗隐、许浑、韦庄的 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欧阳修《蝶恋花》),流 诗句;《长生殿》第十五出的下场诗“倚天楼殿月分明,歌转 露的感情是感叹哀伤;“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 高云夜更清。偷得新翻数般曲,酒楼吹笛有新声”,分别是 题》),表达的是惆怅迷惘的心情。 唐代诗人杜牧、赵嘏、元 稹、张祜的诗句。传奇通常由副末 而古典戏剧则不同,其风雨意象很少有那种“春风得 开场,用一首词陈述写作宗旨和背景,用另一首词介绍剧 意马蹄疾”(孟郊《登科后》)的洋洋自得,也绝少“细雨鱼儿 情梗概。如明朝李景云和崔时佩的《西厢记》第一折家门正 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的轻松闲适,表达的多 传用的是[顺水调歌】、睁b园春】两个词牌。
是凄凉黯淡的心境,渲染的是浓郁的悲剧氛围。夏志清曾 上面所述还只是戏剧与诗歌的外在关系,在精神实质 经说“中国旧戏不自觉地粗陋地表现了人生一切饥渴和挫 上,中国古典戏剧与诗歌更有割不断的血肉关系,中国古 折中所内藏的苍凉的意味”【ll 脚,这种苍凉正是中国传统 典戏剧有明显的抒隋化倾向。人们通常会把文学当作个人 戏曲的内在特征。但是风雨意象不是粗陋地表现这—特征 抒发感睛的手段和工具。“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 的,而是细致入微、淋漓尽致地体现这种苍凉悲哀感,借此 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D驰嘲,从《诗经》开始,抒情 传达了作家对人生的困惑和无可奈何。 诗一直是中国诗歌 的主流。中国古典戏剧成长在抒隋涛的 《临江驿潇湘夜雨》中,张翠鸾披枷带锁行走在崎岖的 王国中,抒情诗是它生长发展的温床,所以它接续了中国 路上,又逢着“淋漓骤雨”,在风雨交加中她痛苦万分地唱 文学悠久的抒情传统,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在深 (--)中国古典戏剧内在精神与诗歌的关系疼痛,捱程途,风雨相催,雨点儿何时住?眼见的折挫杀女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