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苏武身困在沙漠苦海,眼睁睁君与臣就两下分开。想当年在朝中辛苦终载,朝朝待漏五更来。屡闻战报传边外,国家大事常萦怀。高堂老母夫妻们多恩爱,但愿得干戈平息免祸灾。到如今被困在沙漠苦海,腹内儿又无食饥饿难挨。苏子卿持节施把忠心不改,望苍天保佑我再等时来。以上唱词选自京剧表演艺术家苏武牧羊))。故事说的是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匈奴王单于逼降,苏武宁死不从,被逐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坚持十九年不屈。公元前81年,因匈奴与汉和好,苏武才被遣回朝。这是一出弘扬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的好戏。马连良在戏中设计了几段脍炙人口的著名唱腔一是[二黄散板]“贤弟提的大段唱腔二是E-三眼]“叹苏武身困在沙漠苦海”的唱段,都达到了使观众久听不厌、回肠荡气的艺术境界。相比之下,我觉得“叹苏武身困在沙漠苦海”这个唱段,更加感人动容,更具有鼓舞神情的艺术效果。这个唱段,是具有典型民族色彩的抒情咏叹调,唱词写得相当精炼、优美。全部唱词十二句,分五个层次抒发苏武在冰天雪地中牧羊时思念家国的情怀。E--黄三眼]的唱腔板式,含有比较深沉的咏叹内涵。首句“叹苏武身困在沙漠苦海,眼睁睁君与臣就两下分开”,把苏武思念故国、身困北海、无限惆怅痛苦的心情表露出来。

第二层次从“想当年在朝中辛苦终载”开始,到“国家大事常萦怀”,是倾诉当年在朝的情景。那时节他“朝朝待漏五更来”,“屡闻战报传边外”,常常把国家大事挂在心怀。接着转入他对家人的思念,“高堂老母夫妻们多恩爱”,唯的期望是“干戈平息免祸灾”。转入第四层次,是从回想中面对苦难“被困在沙漠苦海”,更苦恼难受的是“腹内儿又无食饥饿难挨”。据班固《苏武传》中所写,苏武到了北海后,匈奴没有及时供应粮食,他有时靠掘取野鼠所储藏的草实来充饥,苦捱时日。这段唱词中,马连良把原来的字句作了修改,这是非常入情合理的。比如原来转[原板】的唱词是:“想当年在朝中官居为宰”,改为“想当年在朝中辛劳终载”,既得体,又符合苏武在思念中的心情。又比如“闲来无事游郊外,闷来时维普资讯勤奋磨砺出名家记评弹艺术家张鸿声苏州评话演员中名家甚多、人才济济,而张鸿声就是其中的一位。评话主要由演员一人表演众多角色,演说长篇故事情节。要成为一位大名家,就要具有深厚的功底,卓越的造诣。张鸿声是经历了一番刻苦的磨练,凭着其对艺术的执著坚韧的追求,才成为个中翘楚的。张鸿声少年丧父,被迫辍学。为了谋生京剧苏武牧羊,由人引荐,才拜在名师蒋一飞名下,学说传统评话大明英烈传》。

他一直不会忘记,在父丧期间,戴着白头白扎,由寡母领着磕头拜师的情景。在母亲的殷切叮咛下京剧苏武牧羊,他自张鸿声演出评话《英烈》知只有学好艺术,才能立足社会,使一家人脱离贫苦。说评话需要宏亮的嗓音。学艺期间,天不亮,他便到北局土墩上去喊嗓子。那时,苏州北局附近便是骡马市,他天天在那里吊嗓子、学“八技”。一次,他练得声马叫,声似裂帛,竟引得骡马市的马群也都跟着嘶叫起来。那时跟师学艺,住在师父家里,要为师父全家打杂做家务,很少有时间温习学来的技艺。他每天跟师父到书场听书,就利用来回的路上,师父坐黄包车、他跟在后面跑的时间,边跑边默书,嘴里“哇呀哇呀”地喊嗓子、练El劲。在回去的路上,要经过通关坊,是一条五六百米的长巷。他进巷便“马来”,从巷El直喊到巷尾,锻炼自己的中气,每日如此。散场的时间是固定的,经过通关坊时,基本都在下午五点钟左家中把宴摆”,这两句似乎只能用来描述一些平庸官员的悠闲生活。现在修改为“屡闻战报传边外,国家大事常萦怀”京剧苏武牧羊,这就把苏武的忠贞思想和爱国情怀显现出来。最后—个层次,是表述苏武的坚言,提出他的愿望,唱词以“苏子卿持节旄把0不改”来充分表露。这里的节旄,不仅是苏武随身携带的汉节,更当作苏武坚贞不屈、忠于汉室的象征,因此“持节旄把十分有力地表现了苏武的爱国精神面貌。

而最后“望苍天保佑我再等时来”,表现了苏武被困在沙漠苦海中,并没有丧失意志、没有悲观失望,而是祈求苍天保佑,期盼带来好运的愿望。这段咏叹调,比较完美地显示了苏武的思想面貌和心理状态,层次分明,感情起伏有致,从回忆昔日的辛劳,想到当前的困境。苦难中表述忠心不改的抱负与决心,抒情中揭示出人物的真情实感,诉怀中传递出人物的爱国情愫。我赞赏这样的唱词,我投入地学唱这个唱段,在行腔吟唱中欣赏唱词的文学性,在欣赏中增添与困难争斗的精神力量。(书法维普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