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美学概念的世界表达.pdf
年第31期(总第663期)就美学而言,中国古代没有现代学科形态意义上的美学学科,“中国传统美学”是我们运用今天的学科性思维方式去回溯中国古代思想得到的一个概念,是中国古代关于艺术和审美的思想观点。中国传统美学概念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元素,主要来自于中国古代诗论、文论,不仅为文学艺术领域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财富,更作为一种古代文人思想的鲜活反映,影响着全民族的道德意识与生命观念。它是中国古代浩瀚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美学概念作为一种类概念,区别于西方人使用的纯概念,具有感悟式的特点,且没有明确的内涵与外延,有悖于西方追求的严谨科学态度。随着学术多元化,文化全球化历程的推进,中国传统的美学概念在其世界表达层面往往失却其话语地位,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文化全球化非但没有使中国传统美学概念融入世界文化潮流,学术西化反使它的现代性传承也遇到了障碍。康德提出的“审美无功利”对后代文学创作与审美影响深远,一度成为文学理论界的金科玉律,早在先秦时期,庄子提出“虚静”说,强调“坐忘”,却并未得到后世系统的阐释与传承。
这其中有几点原因:其一,中国古代诗论、文论散见于古人的言说著述之中,这些言说著述并非专门研究美学、文学,是经世之学,因较为零散,整理起来也很方便。其二,美学作为哲学的分支,一直采用的是西方的话语系统,中国传统的美学概念要想向世界表达自己,仍需借助于西方那套话语系统,这就可避免地带来了两套话语系统的碰撞。第二个问题,即中国传统美学概念的世界表达,就是这篇文章要讨论的问题。本文将着重就“意境”“婉约”“气”这三个美学概念进行深入的探讨。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艺术形象的范畴。唐王昌龄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王国维先生认为,文学作品中,“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无我之境赞美中国戏曲的形容词,以物观物,故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为多,然未尝写无我之境。从王国维先生举出的作品例证来看,“情境”为“有我之境”,“意境”则为“无我之境”。
所谓无我之境,则强调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严羽《沧浪诗话》)之“化境”,是“著一字,尽得风流”,(钟嵘《二十四诗品含蓄》)。中国画善用留白手法,清笪重光提出“虚实相生,无处皆成妙境”(《画笙》)。可见,取之象外,虚实相济,有无相生,即离,是谓“意境”。王国维先生以“意境”论中国古典戏剧:“元剧最佳之处,在其思想结构,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已矣。原因在于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以虚拟性、象征性、概括性为特色,它的唱曲、宾白、场面等都具有很强的写意性。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董氏武陵集记》)所以,“意境”概念的关键,在于象与意,实与虚,有与无,即与离之间的分寸。更确切地说,意境是“象外之象”,在时间和空间概念上趋于无限。西方学术话语系统以英语为主,在英语中,意境被翻译为。为艺术的,有美感的之义,con鄄为概念,构想,设想之义,即构想,想象之境界,则是富有美感的艺术境界。这样翻译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妥赞美中国戏曲的形容词,因为其恰好迎合了现代人对于“意境”概念的理解,通俗意义上的“有意境”确实可以理解为有美感,有艺术感。
然,这种翻译脱离了“意境”概念传统的发生语境,显示出过于概化简单化的流弊。倒是德语中的翻译,更接近意境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含义,knst鄄同样是艺术的之义,却比包孕了更多的内涵。的词根是-halt,-halt是握,拿的意论中国传统美学概念的世界表达(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中国传统美学概念是中国古代文人思想的鲜活反映,是中国古浩瀚文化遗产。随着学术多元化,文化全球化历程推进,中国统美学念在其世界表达层面往往失却其话语地位,陷入捉襟见肘的境。文化全球化非但没有使中国统美学念融入世界文化潮流,学术西化而使它的现性承也遇到了障碍。本文着重就“意境”“婉约”“气”三个美学念探讨中国统美学念世界表达问题关键词:中国统美学念世界表达这样,就有包孕的派生意义,与含义相近,含“蕴藉”之义,这就回归到中国传统的文话语,与表示的“概念”这一典型的西方话语相区别助于蕴藉”,就可以传达出意境”言有尽而意无穷”,讲求韵外之致”的内涵另外,意境在英语中还被翻译为,这一译法在神韵上明显优于有前景之义,眼前之景,目之所及至于限,从而道出了意境概念的内核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美概念的世界达必须扎根于传统,还原其本来的含义在我们对优秀的古代化进行阐释的过程中,本身有删繁简,囫囵吞枣的倾向,如果我们在向世界展示我们化的时候,仍旧采用简明的原则,以它们的现代性通俗意义为基准,一方面,中华化的独特法凸显;另一方面,深厚的化土壤必会流失得更多第二个例子是婉约”概念婉约,是词在其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一种最重要的美风格婉约”一词,词话中最早见于建炎二年(1128)许豈頁所撰并自序之《彦周诗话》:近时僧洪觉范颇能诗,……又善作小词,情思婉约,似少游。
张綖将婉约”与豪放”对举,清代以来,词论家开始普遍使用婉约”这一术语。婉约,可拆分为婉”和约”两个含义,婉”具有女美的特点,约”有约束、克制之义,因而婉约在英中被翻译为。然而,虽然这种翻译能够充分达婉约的含义,但我们很难把作为一个完整的美概念来理解,因而,经过译介后的婉约失去了它最初的身份,即作为一种美风格。针对这一问题,有以下两种解决方式。其一,与英语对接,将婉约”翻译为。有婉转(宛转)之义,在西方论中,是一种修辞方式,英语中的相当于德语中的鄄。《ry科林斯徳英英德词对的解释是鄄 word , 这一解释充分阐释了作为一种修辞 (美)概念的用法,而(较温和的)包含了宛转与克 制之义。 最简明的用法是 Pass away” eu鄄 die”。
在英国玄派诗人亨利沃恩( )的悼亡诗中,悲情是有节制的,死亡蕴含在一系列 的想象之中。如他所说,死亡是空鸟窝,是锁在墓中的星赞美中国戏曲的形容词,他 们都去了光的世界。 在英语中,婉约”概念与玄派诗人”( )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的特点是通过想象图画、陌生、神秘的语言甚至强行联系来传达观念,极尽曲折之能事。 十七世纪的玄派抒情诗, 值得一提的是埃德蒙沃勒( ),他的名诗《去 吧,可爱的玫瑰》 以语言的流畅柔美著称。这首诗将心爱的 人比喻成玫瑰,却不说我”多么爱这玫瑰,而是说自然美稍 纵即逝,以永世长存,如果她”不接受我”的爱,幽闭自 己,只能跟这玫瑰一样黯淡,枯萎。 作者的抒情对象不只是 她”( rose),还有美好而又短暂的时光( fair)(fair意指美丽的事物),达衷情而不直露。 值得注意的还有 诗歌的结构跟韵律,中间两节句式完全一样,并使用工整的 偶句,一、三句用一个韵脚,二、四、五句也押韵。 这首抒情诗 在内容跟形式上,都可以称得上是婉约”的典范了。 附《去吧,可爱的玫瑰》二、三两节: Tell her , , , Thou must have died. , Bid her come , .其二,与德语对接,将婉约”翻译为sβer 。
sβer 一词出自歌德的诗歌《漫游者的夜歌》。 歌德的 这首诗歌创作于德国古典时期。 786年,歌德从魏玛出发, 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意大利之游。 在这期间,歌德欣赏了古代 罗马和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雄伟建筑与纪念碑, 钻研了 古代艺术,并接受了温克尔曼对于古代艺术的理解,即高贵 的单纯,静穆的伟大。 自此以后,歌德的创作失却了狂飙突 进时期的情感炽烈,而现为感情的高尚与自我克制,追求 宁静与和谐之美。 因此可以把歌德的意大利之游作为德国 古典时期的开端。 歌德在这一时期追求牧歌式的甘美 与平和,这种创作心理与婉约”概念有诸多相通之处。 回到 sβer 这一概念本身,钱春绮先生将sβer ”译 为甘美的和平” ,sβ本义是甜的,引申为甜美,甘美,(er为形容词词尾,不做分析),对应了婉约”的现形式,对美好 事物(女)的描写与赞颂;der ,宁静,和平之义,对应 了婉约”的达效果,感情如细水一般绵长而有节制。 以上两种解决方式说明,中国传统美概念的世界 达并非只是将我们的概念准确地传达出去这么简单,让西 方世界接受我们的传统美概念需要找寻恰当的方式方法, 其中之一,便是与他们的化,他们的艺术传统有效 地对接。
只有这样,才能增加他们对于我们化的认同感。 另外,生命(人生)观念也可作为中国传统美概念寻求世界达的重要途径。 庄子《逍遥游》中有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说的便 孟子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将气”的概念人格化,道德化。何谓浩然之气,孟子说: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 养而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 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公孙丑上》)这将气”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