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抖音唱黄梅戏的小潘潘能有什么错?
碰瓷传统文化绝不能成为流量密码,唯有真实的热爱才能激发长久而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 | 张展
编辑 | 石灿
继2018年《学猫叫》爆红之后,小潘潘又在抖音上火了。
9月13日,在她的抖音账号“小潘潘-潘柚彤”上,小潘潘发了一条演唱黄梅戏经典曲目《女驸马》选段的视频。但是,在唱法上,小潘潘摒弃了《女驸马》原作优美婉转和极富乡野气息的唱腔,而用流行唱法代替。在表情动作上,黄梅戏大师严凤英在演绎时明眸一转、莞尔一笑,而小潘潘却用过多的扭头和挑眉消解了原作的得意和活波。
这一视频引发了众多网友的不满。不少网友评价其作品“根本就不是黄梅戏”“伤害了传统戏曲”“太过矫揉造作”,但也有一些网友认为小潘潘让更多人知道了黄梅戏,起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没有必要上纲上线。
我们到底该如何评价小潘潘版本的《女驸马》?再进一步,短视频到底该如何承担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
真假女驸马
作为黄梅戏的代表曲目,《女驸马》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女驸马》是一部喜剧,由安徽省黄梅剧团于1959年从传统剧《双救主》改编而来。故事梗概为,女主人公冯素珍与李兆廷自幼相爱,婚后由于男方家境败落,素珍继母逼退婚,又将兆廷送入大牢。为救丈夫,素珍被迫进京应试黄梅戏的代表人物,中状元,被招驸马,在洞房之夜将实情相告与公主,帝赦免之罪,冯李终成眷属。
小潘潘所唱的“为救李郎离家园”选段,讲的就是冯素珍进京应试、拔得头筹的部分。
既然唱词对了,怎么就“不是黄梅戏”了?
“方言是中国戏曲的第一基本标准。”我国第一位戏曲表导演艺术硕士韦京东说。在《女驸马》中,“如何”的念法并不是汉语的“ru he",而应是“yu huo”;“个”也不读作“ge”黄梅戏的代表人物,而应读成“guo”。方言读法赋予了黄梅戏浓厚的地方韵味与乡土气息。
在小潘潘的视频中,她将所有字的读音处理成了普通话,抑扬顿挫立刻取代了婉转悠扬,《女驸马》也失去了原有的韵味。
被网友诟病的还有小潘潘的动作和神态。
作为一种表演形态,黄梅戏不仅有“声”的部分,也有“形”的部分。与京剧相比,黄梅戏对“形”的要求较为宽松,演员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临场发挥,用恰当的动作丰富表现力。
在1959年版本中,光小潘潘翻唱的“为救李郎离家园”一段,严凤英就运用了整帽、甩袖、小生方步等表演方式,将女扮男装后的温文尔雅演绎得惟妙惟肖。在唱“帽插宫花好啊好新鲜”一句时,严凤英一边抖着水袖,一边两手做整冠状,同时两眼又向左右上方一扬,一个春风得意的新科状元形象跃然于台上。
1959年版电影《女驸马》
但在小潘潘的演唱中,舞蹈的部分被全然放弃,而且她紧盯着镜头的眼神、不断扭动的脑袋、刻意保持的微笑和过于频繁的挑眉与冯素珍的人物形象大相径庭。
所以,除了歌词选自黄梅戏曲之外,小潘潘的这段表演与真正的黄梅戏的确没什么关系。
支持者的论调
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人支持小潘潘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本杰明·布鲁姆将人类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成了6个层次:了解、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在本质上,文化的弘扬其实是文化教育行为,这就意味着,弘扬文化的具体目标就是推动更多的人在这6个层次上走得更远。对于黄梅戏来说,如果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已经属于专业的表演和鉴赏领域,那么促进了解、增强理解就成了面向大众进行文化传播的关键。
对于小潘潘的支持者来说,他们常见的论调是:“没有这种创新的话,会有那么多人知道黄梅戏吗?”这类论调将教育目标往前推到了第0层:知晓。作为前置条件,“知晓”是这条链路的真正起点。
但是,我们真的可以在剥落文化内核的情况下、以“知晓”作为目标通过更年轻的方式触及年轻人吗?这恐怕是这场争辩的核心分歧点。
事实上,在小潘潘的视频引发热议后,内行人在进行一场对黄梅戏的“形象挽救运动”。
在小潘潘发布第一条视频的第二天,也就是9月14日,“看片室”截取1959年《女驸马》电影版的对应片段,发布在了抖音上。
在发布完整版演唱视频后,小潘潘紧接着又创作了一条合拍版本——她先唱一句,再由合拍者跟唱一句。这条合拍视频吸引了不少有黄梅戏演唱功底的网友前来合拍,其中不乏像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吴琼、国家二级演员熊东旭和陈邦靓这样的专业黄梅戏演员。
看到这些视频后,网友们纷纷表示:“这才是正宗的黄梅戏。”
如果说,正宗的黄梅戏短视频只是在帮助用户了解和理解黄梅戏的话,那么黄梅戏教学直播便将文化教育的层次直接推向了“应用”。
9月17日晚,吴琼在抖音开了直播间进行黄梅戏教学。在直播过程中,小潘潘与吴琼连麦,在超过一万名观众的见证下,吴琼给小潘潘讲述了《女驸马》的故事,并且为小潘潘做了演唱示范。具有魔幻现实色彩的是,作为一种“礼尚往来”,小潘潘还与吴琼合唱了《学猫叫》。
在直播中,吴琼对小潘潘说:“虽然你唱的有大幅度的偏差,但是你身体力行地去唱了黄梅戏的代表人物,带动了这么多人去关注,这不完全是一件坏事情。”
的确,小潘潘的视频引发了一阵“黄梅戏热”,并且在网民和专业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黄梅戏的用户教育链路在不断往前推进。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这背后隐含的两大风险:一是链路的断裂,二是传播资源的浪费。
不是所有以伤害文化为手段的视频都会引发社会关注的,甚至有的视频会以隐蔽的方式伤害文化,这就会导致无法实现后续的补救,导致不够准确甚至错误的文化印象。
假如没有专业人士录制的黄梅戏视频,小潘潘的视频会造成和加深人们对黄梅戏的误解——对于那些没有接触过黄梅戏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困惑,黄梅戏真的如此吗?毕竟这条“披着黄梅戏外衣”的视频无法帮助视频浏览者领会黄梅戏的精髓,其核心还是流行歌曲。
而且,当一种错误的印象已经深入人心,推翻再重建观念,总比在一片空地上新建要来的困难得多,这必然就意味着传播资源的浪费。
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非要“正负相抵”,不能相得益彰呢?
融合的可能
如何在不伤害传统文化的前提下、用更新潮的玩法激起年轻人的兴趣,这是短视频在传播传统文化时的难题。
其实小潘潘的《女驸马》并不是直接改编自1959年的经典版本,而是脱胎于慕容晓晓演唱的歌曲《黄梅戏》,一首被收录在其2010年发行的专辑《爱情买卖》中的流行歌曲。
在流行曲《黄梅戏》中,慕容晓晓以“从小爸妈就对我讲,黄梅戏可不是很好唱”为开头,然后用流行唱法引入冯素珍的故事,紧接着自然插入“为救李郎离家园”选段。与小潘潘不一样,慕容晓晓是专业黄梅戏演员出身,其插入的选段重现了传统唱腔,与流行歌曲的部分完美融合,既展现了黄梅戏的神韵,又易于被听众接受。
在2018年的抖音晚会上,京剧演员王珮瑜曾身着紫黑长衫演唱了一曲地道的京剧《空城计》,与众不同的是,现场配上了炫酷的舞台效果和律动的电子音乐,为京剧注入了时代色彩。
这一类融合是将传统和新潮有机整合在一起,是一种“加法”逻辑。
另一种常见的融合方式是“先减再加”——先将传统元素进行拆解,剥离一些部分之后再加以融合。
抖音曾联合“龙在天”皮影剧团发起“皮一下更开心”的挑战活动,他们去掉传统皮影戏的当地唱腔,采用抖音上最热的背景音乐为皮影人物配乐,让他们随着音乐跳起了“动感”。
难以避免的是,在这种策略下视频无法展现所有的传统特色。但之所以这种方式仍然拥有生命力和可行性,是因为它完美保留甚至放大了传统文化的部分亮点。
以皮影为例,动感的音乐激发了皮影更大的表现力;更近距离的欣赏让观众看到皮影精美的细节,充分展现了传统手工艺人的高超技艺;更大幅度的表演动作让观众们惊叹于皮影艺术家的表演实力。
依托于新的技术,短视频能加强传统文化与用户的互动,降低“应用”的门槛。
从表演到装扮,川剧变脸都是一种难度极大的艺术形态。但是,技术却让普通人体验变脸成为了可能——依托人脸识别的美妆面具技术,软件可以准确判断和识别用户状态的切换时刻,用户只要在录制过程中通过简单的抹脸和甩头,就可以实现瞬间变脸。
无论什么样的形态,融合的前提都在于对传统的充分理解。充分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最合适的融合对象、拆解传统的最佳方式以及技术再创造的可能路径。
充分理解的源动力来自于尊重。我们的目标是“应用”而不是“利用”,是“创作”而不是“造作”,碰瓷传统文化绝不能成为流量密码,唯有真实的热爱才能激发长久而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资料:
秦玮鸿、谭泽明,黄梅戏《女驸马》的唱词与唱腔之美
韦京东,黄梅戏通俗论——从严凤英的通俗艺术看黄梅戏发展
潘忠仁,黄梅戏艺术特点及其他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抖擞传统:短视频与传统文化研究报告
END
内容产业报道第一新媒体
刺猬公社是聚焦内容产业的垂直资讯平台,关注领域包括互联网资讯、社交、长视频、短视频、音频、影视文娱、内容创业、二次元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