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舞蹈儿童粉红色衣服_儿童戏曲舞蹈_戏曲舞蹈儿童版

秦腔《我心归处》剧照 中国戏曲学院供图

台上,“敦煌女儿”樊锦诗扎根莫高窟、为敦煌壁画奉献一生的故事徐徐展开;台下,中国戏曲学院领导、师生、主创团队以及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的学生代表汇聚一堂……7月5日、6日晚,中国戏曲学院2023年度研究生跨系部联合创作剧目——秦腔《我心归处》在该学院大剧场上演。

中国戏曲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尹晓东表示,秦腔《我心归处》主创团队主动承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努力用剧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秦腔《我心归处》以樊锦诗的事迹为原型,讲述了她用一生去守护莫高窟的动人故事。自2022年10月立项以来,主创团队筹划、排演历时8个月,秉持着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态度,精心钻研,细心打磨,剧本前后易稿10余次,召开大小会议数百次,最终通过秦腔这一独特艺术样式儿童戏曲舞蹈,将莫高窟人“择一事,终其生”“守一不移”的精神和价值观,通过戏曲舞台立体呈现在观众眼前,向为莫高窟艺术无私奉献的人们致敬。

本剧导演王迎迎充分发挥秦腔特点,灵活处理舞台空间调度;特邀作曲阎岩创作了抒情性强、富有秦腔韵味及特色的唱腔及配乐;舞美设计邱雨桐、林子涵在布景上着重突出莫高窟艺术的特点;灯光设计曾雅琦用丰富的灯光营造情景;服装设计刘子湲、造型设计林宇星根据剧中人物性格特征与情节发展,设计了独具特色的人物服装及造型;形体设计王鹏杰、孟宇欣,戏曲舞蹈设计赵楦子在学院表演系张莹教授的指导下,创排了具有敦煌风格的戏曲形体舞蹈化歌舞场面。

剧中,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优秀青年演员王萍、中国戏曲学院学生康乃方分别饰演樊锦诗。在创排时,演员们积极讨论、体味人物,坚持守正创新,探索现代戏的人物表演方式,为观众带来了精彩演出。

本剧艺术指导、戏曲导演张曼君认为,秦腔《我心归处》完美诠释了戏曲歌舞化、抒情性的典型特征,达到了歌舞并重的表演效果。戏曲中所融合的敦煌元素,传播了作为中华民族瑰宝的敦煌文化,使之同时具备了历史文献性、观赏性和戏剧性,产生了一些学术上可以探讨和思考的话题,并展现出主创团队的文化担当。

本剧艺术顾问,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梅说,这是一部充满情感力量的戏剧作品,无论是文本、导演、表演还是舞美,都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时代风格,能够看到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在培养阶段所具备的对艺术创作的独立想法。

据介绍,研究生跨系部联合创作项目是中国戏曲学院强化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加强专业合作、创新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实践创作平台儿童戏曲舞蹈,也是一座桥梁,把学习与实践、课堂与舞台、学校与行业连接起来,在提升学生艺术创作能力的同时,将培养学生传承发展戏曲艺术的责任感、使命感作为重要目标。该项目把中国戏曲学院各专业研究生凝聚在一起,在合作中激发创作智慧、探索戏曲艺术规律,通过创排作品展现创作能力、表达艺术思考、锻炼艺术品格。

中国戏曲学院2022、2023年度研究生跨系部联合创作项目展演季于今年3月开幕,共推出14部戏曲作品儿童戏曲舞蹈,包括新编历史剧河北梆子《寇老西》、京剧《归去》、黄梅戏《逃难记》,主旋律题材豫剧《大脚贺英》、黄梅戏《马毛姐》、秦腔《我心归处》等。展演中部分作品还通过艺术的跨界与融合,体现学生们的艺术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如戏曲实验舞剧《三声》《寻忆台》,山东梆子电影《玉姬》、柳子戏电影《金箭缘》等。

作为中国戏曲学院开放办学的重要窗口,研究生跨系部联合创作项目注重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例如,吕剧《铜钱记》的创排得到了山东省日照市艺术剧院的大力支持,戏曲电影《玉姬》《金箭缘》分别与山东省泰安市山东梆子艺术研究院、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合作。秦腔《我心归处》亦是与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合作的成果。(本报记者 罗云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