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述宏富、苍茫古朴、古典鲜活——戏曲专家陈鹏谈中国戏曲的现代之美
从审美特点上说,新编历史剧不像第二个阶段的戏曲那样凭借精湛的形式展现古典美;而是更靠近第一个阶段的戏曲,展现戏曲的古朴美,把思想与情感、内容与形式、历史与现实有机统一,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丰硕的艺术成果。早期的京剧《逼上梁山》《闯王进京》《海瑞罢官》等,后来的京剧《曹操与送修》《廉吏于成龙》晋剧《傅山进京》等为代表的优秀剧目,开创了新编曲历史剧的新篇章。
(三)别开生面的改革创新——现代戏
戏曲现代戏是表现现代题材的剧目。这里有几个标识性问题需要提示一下:1、中国戏曲的演出样式,主要分成了古装和时装两大部分。也就是说,古代戏曲和近代戏曲主流都是演古装戏,只有现代戏穿时装。所以,现代戏从样式上讲是以脱下古装换时装为标志的。也就是说,穿时装演出的戏曲剧目,都可以泛称现代戏。2、真正表现1840年至1949年那段历史的现代戏作品,主要是1949年之后创作的,之前的戏曲作品极少有这方面的表现,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现代戏创作的成果。3、虽然现代戏的标志性开端是1949年,但是,现代戏涉及的题材,还是应该尽量向历史纵深拓展。否则,这个历史阶段穿时装表现现实生活的戏就在归类上落到了空档里。这里想说的是,从戏曲史的角度看现代戏确实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真正发展起来的,但这并不影响现代戏表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那个近代的百年,从辛亥革命到无产阶级革命,从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现代戏对历史的初心是不会忘记的。现代戏的称谓,把形态的标识、创作的标识、时间的标识绞织在了一起,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傅谨教授以1949年为标志,把20世纪中国戏曲史分为上下两段是有道理的。期待戏曲史学家的新成果。
现代题材剧目创作,是戏曲改革中难度最大,也最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工作。戏曲表现现实生活,当然不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开始。但是,把戏曲古老的艺术形式与社会主义的崭新生活内容相结合,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新课题。
现代戏是对传统戏别开生面的改革创新,其主要矛盾是新的生活内容与传统表现程式间的巨大反差。这种反差对于传统底蕴丰厚的剧种和功成名就的演员来说是颠覆性的,许多解放前尝试过时装戏的著名艺术家解放后并没有再尝试排演现代戏,其难度可想而知。建国后的十几年间,可以说举各方之力,经过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1958年现代题材戏曲联合公演、1960年现代题材戏曲观摩演出,特别是1964年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和1965年中南戏剧会演,现代戏的创作逐渐走向成熟,传统艺术形式与新时代生活内容的矛盾逐渐得到解决,两者的结合日趋和谐。
传统戏曲的古代美之所以能义无反顾的进入新时代并创造出戏曲的现代美,是因为现代戏和传统戏之间有着既密不可分、又突破创新的联系。这种联系从大处讲是继承与发展关系,为了把问题说的更具体,更便于理解,我把这种关系归纳为几个“变”与“不变”。
第一,形象体系变了,虚拟、写意、歌舞化的美学原则没有变。戏曲创演现代戏,虽然其基本形象体系与传统戏曲相比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甚至给人以改头换面、重起炉灶的感觉。但是,现代戏的形象体系变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美学原则没有变。
笔者对戏曲艺术的美学定义是,“以歌舞风格的程式化表演讲述传奇故事”。这个定义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歌舞风格”指的是艺术与生活关系的美学原则。艺术源于生活,但是不同艺术种类表现生活有着各自不同的美学关系。有的现实、有的浪漫,有的写意、有的写真。在戏曲与生活的美学关系中,使用歌舞诗化现实的手法,通过虚拟、写意,形成了自己的美学品格。第二,“程式化表演”是把歌舞风格的美学精神转化为戏曲艺术的物化形态,即舞台具体呈现的程式化、个性化、规范化、系统化。第三,“讲传奇故事”是戏曲的内容特征,源自唐宋兴于明清,适合当代。这里说的传奇性,从内容上讲是超乎寻常的曲折与意外;从手法上讲是“六月雪”、“人化蝶”般的浪漫与神奇。也就是说,这个故事你一说出来人家都不相信,但是看完戏以后就觉得理应如此。传奇不同于日常生活,戏曲要求自己的内容更加曲折、情感更加深刻、诗意更加浓郁,情调更加浪漫,故事更具有传奇性。这样才能与歌舞风格的程式性表演相融合、相统一。
把戏曲现代的美规定为多种因素的辩证统一,首先是承认戏曲的现代美同样要面临众多矛盾。这些矛盾既包括艺术的,也包括社会的。社会发展规律与主观认知的矛盾;巨大生活改变所带来的表现内容与表现形式的矛盾;戏曲传统审美惯性与时代审美风尚的矛盾等等。但是,这些矛盾在戏曲现代美中,不是走向分裂、对抗、消解,而是以民族文化巨大的融合力和戏曲艺术强大的综合性在矛盾对立中寻求发展,创造对立统一的现代美。戏曲现代美所追求的对立统一,是深刻丰富的社会内容与新颖完美的艺术形式的辩证统一,是现实与理想的辩证统一,是再现与表现的辩证统一,是丰厚的传承与丰富的创新的辩证统一。这就是社会主义时代戏曲现代美的理想。戏曲发展到社会主义时代产生的现代美,既是戏曲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尽管现在还没有全部展现出来,还在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的路上,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壮阔的发展前景不容质疑。
要之,中国戏曲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美分别呈现为三种形态:
封建社会的戏曲是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有机统一的古朴美;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戏曲是疏离思想内容、注重艺术形式的古典美;
社会主义社会的戏曲是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辩证统一的现代美。
戏曲艺术三个历史阶段的划分告诉我们,现代戏曲不仅要继承距离我们很近的形式惊艳的古典美,还要继承社会内容与艺术形式有机统一的古朴美。我们不仅要梅兰芳,我们还要关汉卿;既要梅兰芳精妙绝伦、意味深长的形式美,也要关汉卿热切的大众情怀和直面现实的人文精神。这两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了戏曲现代美的基础,这种高层次的辩证回归对创造戏曲现代美更为重要。
如果我们不把戏曲艺术美作为一个自身辩证运动的过程来把握,如果不从戏曲自身发展逻辑与社会历史进程相统一的深度上来认识戏曲艺术美,那么,在戏曲艺术的发展问题上,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悲观主义(“戏曲消亡论”)、保守主义(古典戏曲范本不可变更)和虚无主义(古典戏曲无可继承)。从戏曲艺术自身的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时代的戏曲是对前两个阶段的戏曲艺术积极的扬弃。一方面,它要沿循着戏曲古典美的原则,把高度发展的形式美成果继承下来;另一方面,它又要沿循戏曲古朴美的原则,把崭新的社会生活作为自己的表现内容,完美深刻地反映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从而创造出社会主义的现代美,以其特殊的魅力自立于文艺百花园,服务于人民大众。
在三个历史阶段、三种戏曲形态的表述上,我们用了“有机统一”与“辩证统一”两个概念。“有机统一”的实质是多元结构的整合统一,而“辩证统一”则是诸因素以对立统一为基础的相互联结。戏曲艺术的发展,走过了一个之字形的道路,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我们作这样的归纳,可能有的同志会指出许多戏曲现象不尽如此。这是不可避免的。理论的形态是纯粹的,“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推断就都成为多余的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3页)“现象比本质更丰富、更生动,但是,本质比现象更深刻、更稳定”。(《列宁全集》第22卷第310页)
二、从内容看形式:传统戏、历史剧、现代戏
戏曲进入现代社会,其思想基础和艺术方向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戏曲现代美的思想基础——凡是有助于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科学民主、和谐共生、人民幸福、个性发展的古今中外优秀文化,都应成为戏曲现代美的思想基础。
戏曲现代美的艺术方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生活、沟通时代审美、服务人民大众。这里所说的“融入”、“沟通”、“服务”不仅是工作方向上的意义,更重要的是说艺术本体,是说戏曲的艺术内容与表现形式要融入现代审美趋势,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步,为大众喜闻乐见。
中国戏曲古朴美、古典美向现代美的转变,从本质上讲,是植根于封建保守、农耕个体、封闭贫困历史条件下的艺术什么样的戏剧是新编古代戏的古代戏剧,向现代开放、工业信息、休戚与共、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的迈进。传统戏曲以古代人生活的规制礼乐、音容笑貌、衣食住行、喜怒哀乐、举止风尚为依据塑造形象,并创造提炼出一整套固体化、程式化、经典化的表演范式。现代戏曲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适应现代人从思想观念到行为方式到时代风貌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依据新人、新事、新生活,创造新的有别于传统表演方式的新范式,从整体面貌上进行别开生面的改变。
当然,这种转变是一个历史的、渐进的、艰苦的过程。首先这个转变过程是有历史年代交叉性的。例如,现代戏曲美的思想基础不是1949新中国成立一夜冒出来的,而是一个历史的积累过程。那么这个思想积累的理论与实践过程,也必然会对戏曲产生重要的影响,并随着历史的演进而演绎出来。其次,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艺术上逐步递进的过程。历史上不同时期随思想进步而产生的艺术变化,在时装戏中什么样的戏剧是新编古代戏的古代戏剧,在抗战戏剧中,在延安戏剧等戏曲演绎中已经表现出来。但是,这些都可以看作现代戏曲由量变到质变的进程。真正质变的定性,还是以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性时刻为标志比较合适。就像明代就已经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毕竟只在生长的过程中。再者,就是进入社会主义的现代戏曲,也处在一个历史性的转变过程中。这个转变过程,从逻辑上讲是层层递进的。这种逻辑递进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承旧如旧(新)的整理改编——传统戏;二是推陈出新的翻建改造——新编古代戏;三是别开生面的创新改革——现代戏。
虽然这里对传统戏、古代戏、现代戏分了三个层次,使用了“改编”、“改造”、“改革”三个递进的概念。但这只是思维逻辑和论述上的层次递进,不是时间的先后顺序。196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确定了“现代剧,传统剧,新编历史剧三者并举”的剧目政策。三者是共时的。
(一)承旧如旧(新)的整理改编——古代戏
传统戏曲融入现代社会的第一步是尊重审美惯性,搭历史的便车渗入新生活。传统戏进入现代社会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审美传承,是现代文化生活必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但这种融入不是原封不动的搬入,需要以现代美的思想进行整理改编。对传统剧目的改编从根本上讲,是动神不动形、动内容不动形式、动皮毛不动筋骨。也就是说,传统戏曲艺术上原有的表演模式,原有的古典美的样式不受触碰,只是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现代美的思想基础,修正传统戏中封建的、落后的与现代生活不相符合的思想内容,清除反动、恐怖、淫秽的舞台垃圾。
正是因为有传统戏整理改编这样一个历史性的融入过程,传统戏曲的基本体系在新中国得到了充盈的延展,解放后妥善地解决了几十万戏曲艺人就业和几亿人口的文化生活问题,为顺利地开展全国性的戏曲改革运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1959年统计,全国戏曲剧种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100多种发展为368种,全国戏曲剧团也由1000多个发展到3000多个。戏曲演员、戏曲队伍、演出剧场、戏曲观众都得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充分保障。传统戏整理改编向着展示现代古典美的方向发展起来。
这种发展从两个方向展开。一个方面是承旧如旧的存留式演绎;另一方面是承旧如新的开放性演绎。承旧如旧的演绎,基本保留了古典戏曲原汁原味的风格样式,为现代社会存留戏曲古典美的范式。有如《宇宙锋》《霸王别姬》《凤还巣》《玉堂春》《借东风》《甘露寺》《锁麟囊》《贺后骂殿》《钗头凤》等等。这类剧目在后来演出的传统剧目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承旧如新演绎则如梅兰芳的《穆桂英挂帅》等。这类剧目对传统戏的原有剧目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尤其在思想内容方面强化了与时代精神同步的比重,艺术上也进行了新的组合和改进,加大了融入现代生活的步伐。也可能会有人说京剧《穆桂英挂帅》为什么不是新编历史剧。因为这个戏不是新编的,是梅先生从河南梆子传统剧目改编而来的。这类剧目已经具备了向新编历史剧过渡的意味。
传统戏经过这两个方面的整理改编,虽然还保持着戏曲古典美的基本风貌,但从整体上已经不是过去的古典美,而是一种经过现代视角透视的现代的古典美。审美经验提示我们,岁月的灰尘遮掩着历史的光纤与醇香,真正“原汁原味”、“原封不动”的古典戏曲样式,已经很难直接成为现代审美对象。传统戏整理改编的任务,就是拂去历史的尘埃,打磨掉时光侵蚀所造成的“旧",创造出现代的古典美。我们不能说经过整理改编的现代的古典美就是现代美,但对戏曲而言,现代的古典美已经是戏曲现代美的有机组成部分。
另外,传统戏的整理改编还担负着在当代舞台上为传统戏保鲜护根的任务。而且这个任务越来越让人感觉到迫切感。如何把戏曲艺术精湛、丰厚、绝妙的艺术基因传承下来,让其存活于当代,这是戏曲留给当代人的重大课题。存留戏曲与存留唐诗、宋词大不一样。唐诗宋词文学美的基因可以存留在字面上,而戏曲美的活态基因必须活在当今的舞台上。戏曲作为活态艺术的保真与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真人演活戏”;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从小疾志、终生不辍,从头学起、无论冬夏。这个代代传承的过程是相当艰苦的,但是,如果想让今天的观众看到经典戏曲的传承,让戏曲艺术夺目光彩闪耀世界,就只能这样做。蔡正仁先生曾说,现在的传承,传一代、丢一半。希望这个状况能得到改变。
(二)推陈出新的翻建改造——历史(古代)剧
新编历史剧是指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编写的反映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剧目。其题材范围,包括从上古时代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历史,也就是剧中人穿古代服装的那段历史。此外,采用民间传统和神话寓言等编写的历史故事剧,也都包容在内,统称为新编历史(古代)剧。
新编历史剧从思想内容上讲,应以唯物史观和时代精神审视历史,烛照今天,以古鉴今,向现代人正确传递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与经验教训,惩恶扬善,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的文明建设之中。
新编历史剧从艺术上讲,就是无障碍的使用传统戏曲的唱做念打、音乐声腔、化妆造型、服装头饰、舞台规制等程式性艺术手段,依据现代社会的文化观念塑造新的人物形象,创造新的戏曲作品。
对于戏曲的现代美来说,新编历史剧最大的优势是,既可以充分地利用戏曲古典美的所有形式积累,又可以按照新的思想观念进行自由创造。相对于戏曲现代戏,新编历史剧不需要为题材内容重新创造表现手段和形式;相对于传统戏,它又有充分表达现代思想内容与人物情感的自由空间。可以说新编历史剧的创作什么样的戏剧是新编古代戏的古代戏剧,得天独厚的占有戏曲向现代社会迈进的天机。五千年壮丽的中华文明史,上千年璀璨的戏曲发展史为新编曲历史剧的现代化进程开辟了大展宏图的广阔天地,激励戏曲工作者为之不懈努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