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听的楚剧 当代散文|爱上戏曲
文/胡华军
我的外婆是京剧爱好者,她特别喜欢看京剧。我们住在台州海门镇的时候,全镇只有一家戏院,每次戏院演戏外婆就背着我一起去看戏。当时的票价是一元,电影票是一角,这个票价按当时的生活水平已经是很高了,经济不太好的家庭不会花一元钱票价去看戏,因为这是件很奢侈的事情。我父母亲工资归外婆管,在经济上外婆没有后顾之忧,外婆有这个经济实力看戏。每次外婆带我去看戏,戏院都坐无虚席,海门虽然是个小地方,可京剧的戏迷还真不少。记得最后在海门外婆带我看的京剧是折子戏,外婆看戏时全神贯注看得津津有味,外婆手还不由自主的打着拍子,完全沉醉在戏曲的情节当中,从小耳濡目染的我从此也喜欢上了京剧。
1965年我们全家搬到绍兴,虽然绍兴县城也有剧院,但因为这期间是文革时期,外婆喜欢看的京剧属于封、资、修的戏曲节目,舞台已经被现代戏所取代,直到外婆去世她再也看不到、听不到她心心念念的传统京剧了。而我幼小的心灵里却埋下了喜欢京剧的种子,每每听到京剧的音乐响起,我就有种莫明的兴奋,热血不由自主的会沸腾起来。
1970年我参军到了部队,部队业余生活主要是看电影,电影队每个星期都会来我们医院礼堂放电影,我们医院也会组织官兵到宁波军分区和东海舰队礼堂去看电影。有一天,复员到宁波地方上的战友,给我一张宁波剧院的越剧戏票,这时文革已结束,文化市场开始百花齐放,很多文革期间被认定为封、资、修的作品开始重见天日。记得这场戏是“梁山泊与祝英台”,我没看过越剧对这它一无所知,让我意想不 到的是,越剧的曲调和唱腔会如此完美,尤如来自江南水乡的天籁之音。越剧的服装搭配也很亮眼,戏服仿佛丝绸般的轻柔、淡雅、清秀,越剧风味独特让人耳目一新。随着剧情的高潮迭起,越剧深深抓住了我的心,我一下子被这唯美动听的唱腔给深深吸地引住了,一台越剧让我爱上了它。自从喜欢上了越剧我发现越剧有很多门派,我知道的有尹派、张派、袁派、徐派、王派、吕派、陆派、毕派、范派、傅派等各种艺术流派,越剧的不同唱腔让人目不暇接,它以委婉柔美,婉约清丽的江南之水打动观众,又以深沉哀怨,音色柔和甜润,韵味十足的唱腔让人欲罢不能。
越剧在江、浙、沪一带有大量的粉丝观众,越剧的特点在于抒情,它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肢体动作真切感人,越剧是极具江南灵秀之气的剧种,它的题材大多来自于才子佳人,越剧以它优美的唱腔赢得了观众的心,从心底里不得不喜欢上了它。
1979年3月,自卫反击战胜利结束,全国文艺团体来部队慰问我们医务人员和伤员,安徽黄梅剧团给我们带来了经典黄梅戏“女附马”。我从来没有听过黄梅戏,也不知道黄梅戏与其他剧种有什么区别,后来我才知道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它集中了当地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的精华唱腔,它先起源于农村,后进入城市。黄梅戏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剧种的长处,逐渐形成发展起来成为有地方色彩的剧种。黄梅戏的唱腔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黄梅戏以抒情见长最好听的楚剧,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
安徽黄梅剧团舞台伴奏团体特别强,来给我们演出的都是当年最好的琴师,因为黄梅戏是以高胡为主要伴奏的乐器,再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让这台“女附马” 精妙绝伦,演员美而洒脱与深厚的表演功底,再加上黄梅戏唱腔优美动听,随着“女附马”剧情一波三折,我被演员精彩绝伦的演出吸引住了,在这一刻我爱上了黄梅戏,它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精神享受。
我们自卫反击战胜利班师回营后,我就在收音机里寻找黄梅戏的曲目,黄梅戏的的唱腔妙不可言,嗓音圆润优美的唱腔进入我的耳膜,这黄梅戏实在是太好听了。在这以后的日子里,每年的春晚,我都盼望着戏曲节目最好听的楚剧,因为这是中央台集中了全国地方戏曲精华和著名演员的精彩演出。每当戏剧表演时让我过了把戏瘾。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表演艺术,如希腊有悲剧,意大利有歌剧,俄罗斯有芭蕾,英国有莎士比亚……而我国有“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俗话说得好:“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我国种类繁多的戏曲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凝聚而成的璀璨明珠最好听的楚剧,它是我国的文化遗产。
如今,层出不穷的影视作品的出现,对专业剧团生存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剧院另辟蹊径以直播的形式、说唱视频的形式在线上突围,为古老艺术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这既是特殊环境下的生存之道,也是网络时代的必然趋势。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戏曲传播,让我们这些喜欢戏曲的人们,更加喜欢这种演出方式,传统戏曲的线上突围,让中华戏曲源远流长走出了可喜的一步。
【作者简介】胡华军,1954年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化,1970年1月入伍浙字414部队话务员,1970年3月十二野战医院卫生员,1973年6月十二野战医院护士,1979年2月随院参加自卫反击战,1982年转业到地方供职于浙江外国语学院,2009年退休。著有散文集《心中的蓓蕾》、《追忆》。现为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散文学会会员、杭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杭州市西湖区作家协会会员。
投稿邮箱: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