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文化的真正主体是戏曲潮剧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戏曲剧种,其历史比京剧、越剧、黄梅戏等著名剧种都要长。潮剧若从《荔镜记》这一迄今有剧本传世的最古老剧目算起,即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至今,潮剧历史的绝对数字已有437年之久。

潮剧与其他戏曲剧种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潮剧是中国地方戏曲中,惟一由海洋文化滋润成长的戏剧,即更多地具有开放性和创新精神;潮剧承续南戏声腔系统,但经潮汕文化长期浸润,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如方言文学和南方柔美型的声腔音乐、潮丑和彩罗衣旦等;潮剧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潮剧广场戏和海外潮剧圈是潮剧两大演出市场,其兴旺程度为其他剧种所难企及。

潮剧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潮汕文化的载体,并成为海内外潮人强有力的精神纽带,因此潮剧是国内重要戏曲剧种之一,具有优秀戏曲剧种的所有艺术特性,具有海洋文化的活力,能与时俱进,不断革新,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艺术水平。关于潮剧渊源的三种说法:

源自潮汕的民间小戏?

以萧遥天为代表的《潮州戏剧音乐志》认为,潮音戏的鼻祖是潮州巫术“关戏童”。据萧遥天考证,自晚明以来,异方戏剧便相继叩潮州之门,如正音戏(南戏)、秦腔花鼓、外江戏(汉剧)使原本乡土气息的关戏童、唱秧歌、斗畲歌之类,吸收了这些戏剧优异的地方,遂缓缓形成今日的潮剧。他认为,潮剧源自潮汕民间小戏,外来戏剧只是“滋养”了这些民间小戏,使其丰润而成为独立的剧种。按现在较通行的说法,一般认为潮剧是明代潮腔、潮调的发展和充实,而明代潮腔、潮调则源出宋元南戏,即潮剧是南戏地方化的产物,主体是南戏而不是潮汕民间小戏。

潮剧是弋阳腔的一支?

以张伯杰为代表析《潮剧源流及历史沿革》一文,认为潮剧来源越剧是什么方言,弋阳系统诸腔为其宗,经过综合昆腔、汉剧、秦腔、民间歌舞小调而逐渐脱胎演化为一单独的地方大剧种。这篇文章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特别是戏曲研究部门,对潮剧源流的最早认识,多数来源于这篇文章的观点,认为潮剧是“弋阳的遗响”,是“弋阳腔的支派”等,是“弋阳腔在各地流传后的直接产物”(见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这一论点在《明本潮州戏文五种》刊行之后,同样亦已成为不确之论。

潮剧源出宋元南戏?

1979年,在广东潮剧院艺研室编印的《潮剧艺术通讯》第二期上,刊登了李国平撰写的《潮调是来自弋阳腔吗?———潮剧寻源之二》一文,作者通过对南戏各地声腔的查考,认为弋阳腔是南戏的一支,潮调也是南戏的一支,故此,南戏在潮州地方化的潮调,应该说是“南戏遗响”。根据一:帮腔并非弋阳腔所独有。帮唱帮腔就是一唱众和,它来自民歌,已属常识;作者又对收入《永乐大典》的三种戏文《张协状元》、《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进行查考越剧是什么方言,证明在弋阳腔产生以前,就有帮腔存在,而且余姚腔也是后台帮腔的一种腔调。根据二:记载“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自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的《南词叙录》和记载“弋阳腔错用乡语,四方士客喜闻之”的《客座赘语》,与记载有“潮调”、“潮腔”的时间差不多是同时;而《荔镜记》、《金花女》、《苏六娘》三个明代戏文版本,比迄今能够看到的弋阳腔版本更为完整,更为古远。结论是:潮剧渊源于南戏正字,受过弋阳腔的影响,也受过昆腔的影响,但四大声腔影响是流而不是源。

迨至1982年,在广东潮剧院艺研室编印的《潮剧艺术通讯》第八辑上,又刊载了李国平撰写的重要研究文章《南戏与潮剧———兼与新版〈辞海〉[正字戏][弋阳腔]释文商榷》,该文分为三章,第一章针对《辞海》弋阳腔条释文:弋阳腔“由于传播甚广,并同各地语言、曲调或剧种结合,在它的直接、间接影响下,产生了青阳腔、潮剧等不少新的剧种,或成为当地戏曲组成部分,对高腔这一声腔系统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的说法,进行分析论证,指出潮剧、潮调是元明南戏的一支支派,是南戏在潮州方言区粤东、闽南的地方化。弋阳腔和民间小戏是潮腔、潮调发展中的流,而源则是南戏。并通过对《荔镜记》、《金花女》、《苏六娘》的方言演唱、曲牌声腔体制、伴乐锣鼓管弦、合唱、对唱、曲白杂唱以曲代言、南戏规格、七角规模等方面的校勘,证明潮腔、潮调在“明、清地方史志和文人笔记,从未有把它划在弋阳腔或其它声腔里去的记载,皆视为独立声腔存在”;潮州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成书的《广东通志》中记载“访得潮俗多以乡音搬演戏文”等,认为由宋至明初是潮调的漫长酝酿期,在明中叶形成。第二章针对新版《辞海》正字戏条释文:正字戏“形成于明末,由四平腔、青阳腔发展而成。腔调以高腔、昆腔为主,唱、念都以中州韵为依据。”“在闽南又称四平戏或词明戏。源出自明代中叶徽池雅调,经福建传入广东。有‘四平’、‘青阳’二主要声腔,属高腔系统越剧是什么方言,俗称正音曲。附有许多昆曲和杂调。”“正字戏原名,民国以后因与白字戏对称才改名为正字戏。”的说法,以《金钗记》、《蔡伯喈》为依据,论证正字戏为元代南戏;指出《金钗记》的方言词语和乐器使用问题,方言如“宋舍为人好风梭,说话甚痴歌”等,乐器如[三棒鼓]等,是正字戏在潮州演出,而乐器伴奏则与弋阳腔干唱是有区别的。而《蔡伯喈》是“弦索官腔”的鼻祖,加之从正字戏曲戏的剧目看,保留有许多元明南戏剧目;从正字戏鼓板锣钹及弦乐器[三棒鼓]和大管弦;从正字戏曲戏的乐调显著有活五、重六等七声音阶等,证明潮剧、正字、白字的声腔自己别成体系。作者认为这便是它们不可归并于弋阳腔里的佐证。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