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初期,在国计民生艰难和京剧发展的双重压力下,

昆曲旦行中相当于京剧中青衣的家门是_京剧旦角青衣唱段_京剧青衣旦角

昆剧一度兴盛的昆曲(亦名昆剧)逐渐衰落。在昆剧重镇苏州,著名的“四大坐城班”先后解散。一些喜爱昆剧的艺术家、票友为此忧心忡忡,思谋为昆剧找到出路。

1921年8月,苏州和上海的昆曲家张紫东、徐镜清、孙咏雯、贝晋眉、潘振霄、徐凌云、汪鼎丞、穆藕初、张石如、谢绳祖等,鉴于全福班老伶工年老力衰,后继无人,大家集资在苏州五亩园开办昆剧传习所。创办初由贝晋眉、徐镜清、张紫东负责。活动得到了苏州昆剧爱好者与曲友们的赞助,商定每人出资100元作为开办费,并向轮香局善堂借用城北五亩园的10多间房屋作所址,用作教学场所。不久,穆藕初加入,出巨资,并有吴梅、江鼎丞等人赞助,拟定办所方案,招收清贫子弟昆曲旦行中相当于京剧中青衣的家门是,提供膳宿,先后延请了晚清昆剧名小生沈寿林的次子、全福班的沈月泉(主教小生,被尊称为“大先生”)、沈斌泉(主教副、丑、净,称“二先生”)、高步云(笛师)、许彩金(主教旦行,半年后被辞)、吴义生(主教外、末、老生、老旦)、尤彩云(主教旦行,接替许彩金)、邢福海(拳术教师)、施杭林等为教师,教唱昆剧,此外,还聘请文学教师傅子衡、国文教师周铸九以及英语、算术教师孙卓人教授文化基础知识。又聘请苏州道和曲社的孙咏雩任所长。为筹集办所资金,穆藕初发起上海与苏州曲友举行会串,义演三天。由于穆在上海工商界的影响,义演收入达8000元昆曲旦行中相当于京剧中青衣的家门是,为传习所筹集到了起动资金。

京剧旦角青衣唱段_昆曲旦行中相当于京剧中青衣的家门是_京剧青衣旦角

传习所的结构即不同于京剧的“科班”,也不同于“学校”,兼有二者特点;即保留了老戏班传授徒弟的一些传统,又较为开放、民主。学员多数为城市贫民子弟或全福班艺人的亲属,年龄9~15岁,规定学习3年,帮演2年,5年满师,第一批入学者55人,后来达60余人。老师对拍板、唱曲(先不上笛子)、台步3项要求极严。所有学生都要学习文化、乐器,且最初不分行当通学,一段时间后由老师根据其特点选择行当。学习一年后开始起艺名,名字中间均有“传”字(寄予了昆剧薪火相传的厚望),通称“传”字辈演员;并用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区分行当,如小生以“玉”旁(如顾传玠、周传琰),旦以“草”头(如朱传茗、张传芳),老生、外、末、净以“金”旁(如施传镇、郑华鉴),副、丑以“水”旁(如王传淞、华传浩)。培养出周传瑛、施传镇、王传淞等一批昆剧演员,他们所学折子戏400余出。

1924年5月,昆剧传习所正式于上海新舞台举行首场公演,共演出折子戏48出,每场均由俞振飞、项馨吾、殷震贤等名曲家会串演出,赢得“嘉宾满座,蜚声扬溢”。之后,传习所又借苏州青年会戏院连续公演,继续筹措经费。从此,边演边学,开始了“传”字辈艺人的演剧生涯。

传承发展

1927年,穆藕初因企业连年亏损,无力再支持传习所了。这年10月下旬,所务由严惠宇、陶希泉二人接管。历时六年之久的昆剧传习所即告结束,在此基础上筹建起“新乐府”昆班。

严、陶二人投资二万余元,为“新乐府”昆班购制新行头,租用演出场所、宿舍、排练厅等。新乐府昆班成立后不仅精心排练演出,而且时常邀请名师高手客串,师生同台演出50余场,轰动一时。“新乐府”的诞生,标志着“传”字辈学员的出科。但后来由于演员间在包银及演出待遇上的较大差别,导致戏班内部矛盾逐渐激化。1931年6月在苏州中央大戏院演出结束后,戏班终于宣告解散。

1931年10月1日,倪传钺、周传瑛、赵传珺、姚传芗、张传芳、刘传蘅、沈传锟、周传铮、施传镇、郑传鉴、顾传澜等11人发起成立了“仙霓社”昆曲旦行中相当于京剧中青衣的家门是,在苏、沪、宁等地演出。八·一三事变后,仙霓社遭到致命打击,艺人们只得各谋生路。沈传芹、袁传璠、王传淞、周传瑛等依附于苏剧、滩簧生存。

昆剧传习所仅办了一期,但这批“传”字辈演员对继承和发展昆曲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1925年,传习所学员毕业,在苏州、上海等地演出,一时反响不错。但在国家危亡之时,昆剧还是不可避免地继续没落。

昆剧传习所及随后的“新乐府”、“仙霓社”戏班,对昆剧艺术的续承、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为新中国昆剧的继承、复兴以及培养新人,创造了条件。 [1]

功成名就

解放后,昆剧终于获得新生。1956年周传瑛、王传淞演出了经过整理改编的昆曲《十五贯》,轰动一时。

昆剧传习所为昆剧这一古老剧种的沿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许多戏剧界人士认为,如果没有昆剧传习所,我们现在恐怕只能在戏本和工尺谱中见到昆剧了。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