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代表人物 浅谈评剧唱腔的音乐艺术特点
摘要:自评剧诞生以来,已经有百余年的历史。在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评剧唱腔在吸收其他优秀剧种唱腔艺术基础上,形成了独具风格的音乐艺术特点。本文旨在对评剧唱腔音乐艺术特点进行归纳梳理,以便让人们对评剧艺术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为传承和弘扬评剧艺术提供相应的支持。
关键词:评剧 唱腔 音乐 艺术
在中国传统戏曲中,评剧属于戏曲的板腔体。评剧艺术主要以唱腔音乐为依托,通过唱腔艺术来展现剧中人物的心理、思想、情感以及情绪。因此,对评剧唱腔艺术的了解和掌握,更能让我们走进评剧艺术殿堂,去感知感受评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一、评剧艺术发展简史
1909年,评剧艺术兴起于河北唐山,之后在华北、东北广泛流传,最终在我国北方地区形成了广泛的受众群体。1935 年,在上海演出期间,因其激浊扬清、针砭时弊的风格,被定名为“评剧”。其中,在评剧革新艺术家白玉霜和小白玉霜的努力创新下,评剧的艺术风格日臻完善,独特的风格日渐形成。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评剧成为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一大剧种,与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并称为五大戏曲。2006 年,评剧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评剧艺术发展的历程中,有一个突出的特征便是随着时代背景、历史和文化而不断创新完善,与时俱进。评剧兴起的辛亥革命时期,是革故鼎新的大时代,思想领域的解放给评剧提供了充分的时代营养,当时借古讽今、批判现实的艺术作品很多。代表作有《占花魁》《杜十娘》《杨三姐告状》等。这一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大、小白玉霜,她们在评剧艺术,尤其是唱腔艺术创新方面,汲取京剧、河南梆子等地区代表剧种的精髓,进行了颇有成果的开拓。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背景下,评剧艺术也随之进入全面创新阶段,对其他戏曲等的融会学习得到加强,代表作有《刘巧儿》等。这一阶段创新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当推新凤霞为代表的新派。新派唱法对唱功唱腔进行了突出的创新,运用身体的多种器官部位,在音量、音色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探索,影响颇大,成为很有影响的一派。
评剧来自民间,植根于“草根”生活,其艺术土壤“肥沃”。因此,其演唱明白通俗,唱词浅显易懂,唱腔的韵味感很强。评剧唱腔音乐艺术的一个主要特点便是含有多种板式和调式,为板腔体结构,听起来极具艺术魅力和渲染力,审美独特。在评剧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受河北梆子和京剧的影响很深,在吸收这两大剧种音乐艺术特点的基础上,最终形成评剧独有的音乐艺术风格。具体来讲,评剧行当划分,除杂行外,分生、旦、净、丑四大类,这一点应是借鉴了河北梆子。在唱腔音乐艺术上,无论是为老生、小生,青衣、花旦,或大花脸、白脸末,还是文丑、武丑,其唱腔音乐都极具艺术特色,为评剧爱好者所喜闻乐见。
二、评剧唱腔音乐艺术特点
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评剧艺术,有着深厚的艺术基础和审美价值。随着评剧发展创新,唱腔艺术亦随之完善,其所呈现出的美学意义和背后的艺术规律特点,很值得人们研究,并为今后的评剧艺术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一)评剧唱腔板式口语化强
评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唱腔独特、富有韵味。评剧唱腔为板腔体结构,具有较强的口语化特点,具体由导入板类、基本板类、结尾板类三板式组成。导入板类包括导板、回龙、尖板、带板、搭调、哭头、哭么二三等,在评剧艺术中发挥着过渡作用。实际评剧表演中,一般用唱腔中最前一句唱词完成整個板腔的过程,接着转慢板和原板二,大部分过门配有打击乐,这种音乐方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感情色彩。基本板类在评剧板式中的主流板腔,分为慢板、二六板、快板、散板,可以通过不同节奏表达不同的情绪思想。结尾板类,由甩腔、留板、扣板、迷子叫板等组成,以表达唱腔的结束。
(二)评剧唱腔调式的抒情性强
经过长期的发展,评剧音乐唱腔形成了正、反、 越、反越四大调式,并且各有特点,韵味十足。正调因演员的嗓音、音域差异,在F宫-bB宫之间,唱腔曲调粗犷、高亢、清越,多为小板胡伴奏。反调是正调的派生调式,其唱腔曲调音乐艺术表现深沉、委婉而细腻。越调有男腔越调和女腔越调两种。男腔越调以大板胡伴奏为主,这种声腔打破了男腔音域偏高的限制,实现了中、低音区唱腔;
女腔越调,声腔与男腔越调的调高基本一样,伴奏乐器主要为小板胡,曲调音乐欢快而喜悦,以二六板结构居多。反越调专指男腔反调,主要用大板胡伴奏。这四大调式,使评剧唱腔抒情具有多样性,艺术魅力十足。
(三)评剧唱腔音乐的独特韵味性强
评剧唱腔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汉字发音的歌唱表达。通观评剧唱腔艺术,在表演中更注重汉字发音的位置。例如,评剧演唱中常用的“喷口”,强化字头的重唱,重点将力量在开口时凸显出来,通过浑厚发音,以韵母来调整声腔的美感,最后产生立体感很强的发音效果。在评剧唱腔的行腔甩腔方面,唱腔与声调字发音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依字行腔、以情甩腔,字正腔圆,艺术表现力很丰满。实际上,与其他中华戏曲,诸如京剧、豫剧等唱腔相比,情感和音韵融合是评剧的显著特点。在评剧唱腔韵味方面,评剧韵味融会了河北东部、东北、北京三个地方的韵味,这三种地方口音的交融,赋予了评剧唱腔独特的韵味。这一点在评剧经典曲目《花为媒》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大家可以从中细细体会。
(四)评剧唱腔音乐艺术包容性强
任何一门艺术能够得到大众的认可,都得益于其对其他艺术的学习和吸收,评剧获得的巨大成功便是对其他剧种的吸纳、改造和创新,表现出独特的韵律美,艺术上呈现出很强的包容性。评剧唱腔的音乐艺术是整个评剧艺术价值的核心体现,是体会评剧之美的“钥匙”。在评剧发展的不同时期,评剧唱腔艺术体现出不同的美学特征。评剧兴起初期,脱胎于莲花落,是比较单一的说唱艺术,之后通过在唱腔、板式和调式上的改革和创新,纳入了河北梆子等戏曲的曲调,吸收了河北梆子的伴奏乐器,直到正调、反调等唱腔出现,最终形成艺术美学价值。评剧唱腔艺术的包容性,得到了观众群体的广泛认可,这一发源于北方的戏曲,在今天的中国南方地区也收获了可观的粉丝数量,这是对评剧这一包容性特点的充分认可和肯定。
三、结语
总而言之评剧代表人物,评剧唱腔艺术的独特表现形式,尤其是唱腔音乐特点的形成,体现出了特有的发展脉络。对于评剧唱腔音乐艺术的体会,更需要深入评剧艺术才能更好地发现评剧唱腔艺术之美,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祖国戏曲文化中这朵奇葩的美妙之处。音乐是剧情的重要辅助,通过音乐创作手法的艺术展现评剧代表人物,能够将剧情表达得更为“传神”。作为评剧演员,当今的我们更需要发扬评剧与生俱来的学习和创新精神评剧代表人物,不断学习和创新评剧唱腔艺术和音乐艺术,为广大评剧爱好者提供更具品质的视听文化盛宴,将评剧艺术发扬光大,传之久远。
参考文献:
[1]韩立民.论评剧音乐结构形式发展的历史趋向[J].戏剧文学,2010(05):71-73.
[2]石文明.自然舒展唱二六 张派别样《花为媒》[J].大舞台,2017(08):37-38.
[3]王丽娟. 评剧音乐的发展脉络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4]阮智,王晓静.要把夕阳变朝阳——评剧音乐创新谈[J].四川戏剧,2007(06):114-115.
[5]陈钧.近50年来评剧音乐发展概述——兼论戏曲音乐民间性及其发展机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6(02):50-57.
(作者简介:汪冬月,女,锦州市评剧团,中级,研究方向:评剧音乐创作)(责任编辑 葛星星)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