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至4月6日,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在京集中上演,真可谓好戏连台,精彩纷呈,充分展现了豫腔豫调的艺术魅力。3月21日由豫剧表演艺术家、牛得草弟子金不换主演的《七品芝麻官》是上世纪80年代初由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牛得草创作表演并拍成电影的一部著名作品,是首部以丑为主角的豫剧,讲述了七品芝麻官唐成县令爱民如子、为民请命的故事,塑造了一位清正廉明、遵纪守法、为民做主的清官形象。特别是“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民谚,作为这部戏的主旨与精髓,广为百姓喜爱并传颂至今。本期文化周刊邀请金不换谈谈他与牛得草两代“芝麻官”的戏剧人生,以及对豫剧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豫剧芝麻官挂帅全场_豫剧芝麻官后传全集_七品芝麻官全场豫剧

牛得草(右二)与金不换(左二)

七品芝麻官全场豫剧_豫剧芝麻官挂帅全场_豫剧芝麻官后传全集

金不换扮演的唐成

两代“芝麻官”戏里戏外情

文化周刊:您作为牛得草先生的弟子,从其学艺、生活十几年,在您的印象中,牛先生是如何演绎芝麻官唐成这一角色的?带给您怎样的感触?

金不换: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七品芝麻官》被我的老师牛得草先生搬上银幕,掀起一阵阵演出高潮,以至于他当时每到一地,都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甚至被称为“东方卓别林”。这部戏的主要看点,在于唐成县令敢于为民做主的清官形象。他出身农村贫困家庭,深谙百姓苦难,因此在上任才三天,就下乡察访民情,并且叮嘱手下要把锣鼓敲得震天响,以使百姓知道他的出巡。初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在牛得草先生身边,只有十几岁,但已深切感受到,一位文艺工作者能够被那么多老百姓喜爱与看重,最主要的是其作品以及作品中人物形象在老百姓心中“活”了下来。

《七品芝麻官》不但使当时河南省鹤壁市豫剧团的近200名演职人员得到了生活保障,还获得1981年“第四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之后,牛得草先生又把这部戏搬上了戏剧舞台,充分挖掘电影中所没有表现到的地方,比如唐成的高度近视、面丑心不丑,等等,将人物演绎得更加诙谐机智、亲切而形象。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因病去世,牛得草先生始终坚持在舞台上,他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每场戏下来,他都会对当天的人物造型、表演技艺进行反复琢磨与思考,不断完善与改进,以使唐知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亲民,以至于有些老百姓在现实生活中都把他当成了为民做主的芝麻官,有问题了找他去反映,有困难了也找他去解决。通过这些感人的事情,我深刻领悟到,一位表演艺术家,不可能做到每部作品都是精品,但通过《七品芝麻官》,我感到了牛得草先生所展现的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豫剧《七品芝麻官》在艺术上追求创新,汲取了京剧与昆曲的表演艺术特点,唱念做打缺一不可,特别是为豫剧丑角这一行当增加了很多表演特色。为了更加贴近百姓,戏中还增加入一些幽默诙谐的地方语言,如“你个老杂毛”、“我的个老公公”,这些在河南都是使人听了捧腹大笑的语言,让百姓能够在笑声中感受到豫剧的独特魅力和所要传达的感情。这可以说是传统艺术中老少皆宜、别具一格的一种表现。后来去各地演出多了,人们就将《七品芝麻官》与鹤壁联系在一起,《七品芝麻官》成为河南鹤壁的一张文化名片。

豫剧芝麻官后传全集_七品芝麻官全场豫剧_豫剧芝麻官挂帅全场

下乡演出在路上

文化周刊:牛得草先生之后,您作为第二代“芝麻官”,在舞台上留下了自己的表演特色。您对于《七品芝麻官》这部大戏有着怎样的理解?历经几十年,这部戏仍然活跃在戏剧舞台上,您认为,一部戏能保持如此强大生命力七品芝麻官全场豫剧,其“秘诀”在何处?

金不换:牛得草先生关注豫剧的传承与发展,喜欢和善于培养人才。我刚开始并不是丑角演员七品芝麻官全场豫剧,后来因牛得草先生所演丑角产生的巨大感染力及其个人魅力,便于1984年开始跟随牛得草先生学戏。改行,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刚开始学丑角时,经常因做一个丑角动作,而弄得满堂哄笑。但通过牛得草先生手把手地教我一招一式,我从起初的跑龙套,到跟着他一起在舞台上表演,再到后来主演《七品芝麻官》等剧目,在这期间,牛得草先生把他所有的看家戏,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了我,甚至我的艺名“金不换”都是他亲自帮取的,他希望我对豫剧及牛派艺术的执著精神用黄金也换不来,这是他对我的殷切希望,也是对豫剧后辈的爱惜。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每当我在舞台上演出的时候,他都坐在舞台下认真观看,即使他有表演,也会提早化好装先看我演出。等到表演结束后,他会特别严肃地指出我表演中的瑕疵,对我好的表现也会给予及时鼓励。等到现在,我发现他对我的严厉管教与批评鼓励,已不知不觉中成为我表演与工作的动力。

在牛得草先生离开豫剧舞台后,我们把《七品芝麻官》又进行了再次整理,成为一种样板式的精品工程。我刚接替牛得草先生演出这部戏时,很多观众“真假不分”,只要不说是金不换,他们就以为是牛得草。对此,我既高兴,又有担忧。高兴的是,大家能够接受我对于七品芝麻官这一人物形象的演绎,没有辜负老师的教导。担忧的是,艺术既要传承,又要发展,它要往前走的,我必须找到自己的演绎特色。于是,我开始以牛派艺术为基础,寻找突破。比如我将“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从舞台语言变成现场书法,不仅显示了一位舞台演员的多才多艺,还能将主题更深刻地烙印在百姓的心中。

因为传承与创新,《七品芝麻官》在牛得草先生去世后,直到现在,生命力仍在。这部戏已经演出多少场次,我无法计算,后来为了满足观众需求,鹤壁市豫剧团又创作与编排了“芝麻官系列剧”,截至目前已编排《芝麻官下江南》、《芝麻官惊梦》等4部剧。新世纪初,我们还拍摄了电影《七品知县卖红薯》,荣获2004年“第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戏曲片奖”。关于芝麻官的故事还可以有很多,因此剧团专门成立了一个工作组,围绕为民着想、为民做主的主题,结合现实生活,挖掘与发现相关的新故事。比如芝麻官退休了,还可以纠正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等等。每创作与推出一个新故事、一部新戏,都得到了百姓的普遍喜爱与认可,我认为这主要与芝麻官系列剧详细而生动地表现了唐知县扎根百姓、深入基层办实事、一心为百姓谋福利与规划未来的清官形象与百姓的期待相吻合有关。这成为当代官员做人与履职的一面镜子。

艺术是永无止境的。如今,我已近知天命之年,但我还有创作的欲望、研究的动力与表演的力量,在把“传帮带”做好的同时,争取多为后来人留下一些艺术精品,为河南豫剧特别是丑角行当的发展与创新,做出自己的贡献。

豫剧芝麻官挂帅全场_七品芝麻官全场豫剧_豫剧芝麻官后传全集

为乡亲演出

文艺作品要经得住百姓的检验

文化周刊:《七品芝麻官》中的唐知县深入基层、扎根百姓,为观众所喜爱。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这一角色对您本人有着怎样的影响?

金不换: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以艺术的形式传播正能量,为国家建言献策,为百姓带来精神食粮。现在鹤壁市政府在市区创建了“芝麻官大舞台”,作为惠民工程,我每周六都会去舞台上表演。

我们还坚持“送戏下乡”,因为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离不开人民。有时候老百姓会直接给团里打电话,说希望

能到他们村去演出。我们二话不说,立即下村演出。这样,百姓不出家门,就能看到好戏。只要能保持团队的基本生活,我们就会通过各种途径去为百姓服务。担任鹤壁市豫剧团团长之后,我经常带领团队来到田间地头,与百姓同吃同住,一年365天基本天天有演出。只要百姓有需要,我就唱,一段不行唱两段。我出身农村,深切体验过农村生活,很多农民祖祖辈辈生活在农村几百年,他们都能受得了比较艰苦的条件,我们才下村几天难道就承受不了么?我始终认为,文艺工作者应该像豫剧电影《朝阳沟》中那样,走到田间地头,深入到农村当中去锻炼,了解百姓的需求。特别令我感动的是,在下乡演出时,附近村庄的老百姓即使距离几十里地都会去看戏,为了占到好座位,从家里拎一条板凳、一壶水、一兜干馍,提早好长时间就来到演出现场,观众最多时能达到5000人。这也可见,农村百姓对于艺术是多么的渴求,而文艺工作者不管曾经得到过多少荣誉,其是否有艺术生命力还在于作品是否能经得住百姓的检验。得到百姓的认可与喜欢,我们才会有艺术成长的空间。

文化周刊:结合您个人的豫剧表演经历,您觉得,怎样才能使豫剧这种地方戏曲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

金不换:关于丑角这一行当,以前是没有好嗓子才演丑角,现在是如果没有好身段、好嗓子、好基本功,就不能演好丑角。特别是嘴皮子要有真功夫,脸上要能呈现丰富多变的表情,丑角就是要看绝活的。在豫剧中,以丑角为主演的剧目很少,有丑角参演的剧目也没有几部,这一行当面临着人才断档的危机。于是,我在拍戏、创作之余,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发掘、培养人才方面,争取多带出几个优秀的丑角演员。

豫剧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其主题还要时刻与时代同行,与现实接轨。比如《七品芝麻官》中唐知县说,官大官小,为老百姓办事就好:20年前,唐知县是“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20年后,我认为唐知县应该是“当官敢与民做主,不能回家卖红薯。”

现在传统戏曲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与有力资助,迎来了“文艺的春天”。但剧团本身不能光靠国家扶持与资助,还需练好自身基本功,努力找出一条自力更生的道路。有的剧团闭门造车、耗资上千万拍成一部戏,百姓看不见或不喜欢,这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严重浪费。剧团还是应该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舞台上需要美感,但不能铺张浪费,豫剧是一种表演艺术,舞台上任何东西都要以演员为主,比如推拉门的动作,只要用动作虚拟一下即可,就像以鞭作马那样七品芝麻官全场豫剧,而不是生生地制造出一个真门摆放在舞台上,这不符合戏剧的表演特色与规律。文化正在发挥日益强大的力量,精品工程、优秀剧目,不是没人看。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民人口众多,每个村庄都有庙会等民间娱乐形式,豫剧的演出不可或缺。现在,豫剧光专业剧团就有几百个,民营剧团更达上千个,豫剧队伍很强大,这是可喜之事。面对市场化,豫剧团依然有个存活的问题。不被喜欢的,只能面对被淘汰。要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我认为真正好看且被百姓喜爱的戏剧,不能光有投入,还要具备创作价值。创作与演绎优秀作品,是豫剧表演者应尽的责任与义务。(记者王小宁 张丽)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