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戏曲理论“趣”之研究

关键词:趣古典戏曲理论

从元明到清初,杂剧到传奇的迅速发展,艺术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与此相适应,为总结戏曲创作和舞台搬演的经验,促进传奇更大繁荣,戏曲批评日益活跃,戏曲理论论著大量出现,戏曲理论体系的建构进人了史无前例的阶段。趣论也随着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发展而逐渐演变而成熟。

一、趣零星散落的古典戏曲理论

元代戏曲批评中以趣评曲现象还甚为少见,这反映出元代戏曲创作与理论批评的不同步。但进入明代,以趣评曲较之元代开始明显增多,趣成为了明人戏曲批评的一个重要理论术语。此时戏曲评论家已经初步提出了趣作为戏曲品评的一项标准,但对趣论的认识处在初步提出的阶段,大多散落在对作家情趣、作品创作和语言特点寥寥数句的点评中。

元代钟嗣成在《录鬼簿》中品评作家作品时,时时流露出对趣的认识。如评白朴洗襟怀剪雪裁冰。闲中趣,物外景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家从我国的戏曲创作中,兰谷先生。;评王庸其制作清雅不俗,难以形容其妙趣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家从我国的戏曲创作中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家从我国的戏曲创作中,知音者服其才焉。。前者从作家作品性情怀赞颂白朴高雅情趣,后者从作品的风格称颂王守中清雅脱俗。

何良俊《曲论》云:郑德辉所作情词,亦自与人不同。如《诌梅香》头一折《寄生草》:不争琴操中单诉你飘零,却不道窗儿外更有个人孤零。《六么序》:却原来群花弄那,将我来一惊,此语何等有趣。何良俊较早从戏剧语言表现的角度来论评时人创作,他称扬郑德辉剧作用语平白直俗,生动有趣。

汤显祖以诗论曲,把趣戏曲理论批评的重要概念。《如兰一集序》其中说道:诗乎,机与禅言通,趣与游道合。禅在根尘之外,游在伶党之中。要皆以若有若无为美。通乎此者,风雅之事可得而言。这段话总的意思是说诗之趣,皆以若有若无为美。不过,汤显祖所谓的诗实际上又是指曲文,是以诗论曲正如他说文以意趣神色为主一样,文泛指各类文学作品,也指曲文。

王骥德对趣的认识从对戏曲语言的批评而生发到戏曲的立意、作法、声律和语言三者的和谐之中。其《曲律》评《拜月亭》亦云:语似草草,然似露机趣,王骥德也评断关汉卿《拜月亭》剧在用语上表面虽然粗糙,但内蕴机趣,其语言表现具有独特的意味。王骥德立足于戏曲的文学性,专注于曲文的解构和体认。

二、趣全方位的古典戏曲理论批评

明后期到清初,中国古典戏曲理论逐步的成熟, 趣论不再限于戏曲语言、作品立意和作家品格几个单独的方面,而是发展为全方位多角度观照戏曲演进的古典戏曲理论。

而清初李渔的《闲情偶寄》,其中的《词曲部》、《演习部》专论戏曲,堪称具有较完整戏曲理论体系的杰作。他在《词曲部》中专辟重机趣一款并阐述了机趣说。

重机趣可从三个方面去分析,一是戏曲创作,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是说曲文既要有勃发生动的内在精神,又要有情趣盎然的外部风致。二是舞台搬演,李渔是实践经验丰富的戏曲活动家,李渔所谓的泥人土马、生气、生形,不仅仅指曲文所塑造的文学形象,而是对曲文创作的舞台搬演效果一贯重视,反对曲文止可作文字观,不得作传奇观。填词之设,专为登场集中反映了他的戏曲观是以曲文适合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