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豫剧前三十名演员 逐梦新时代的“板车剧团”——记襄阳楷模、老河口市湖北越调仙人花鼓戏传承保护中心
京剧大师梅兰芳说,一个古老剧种,能够松柏常青河南豫剧前三十名演员,是因为它随时进步。老河口市湖北越调仙人花鼓戏传承保护中心,历经66年风雨。上世纪70年代拉着板车下乡送戏,被原文化部授予“板车剧团”称号,成为全国“三面红旗”剧团之一。
时代的快进音下,湖北越调这个剧种风雨飘摇,一度濒临失传,关键时刻得益于老河口剧团人的坚守而迎来转机。《黄河绝唱》《曾真的故事》《生死一票》《良知作证》等文艺精品精彩不断,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文旅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项目、全省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屈原文艺奖等重磅奖项接踵而至,湖北越调因此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
一位团长临危受命
老河口市湖北越调仙人花鼓戏传承保护中心(下简称传承中心)里,河南籍演员不少,团长王新民是其中一个。
今年57岁的王新民是河南淅川人,幼时就被戏校选拔为唱戏的苗子。1984年,他到了老河口市曲剧团。彼时同在一城的老河口市豫剧团,红极一时,早在上世纪70年代因拉着板车送戏下乡,被原文化部授予“板车剧团”称号,是全国“三面红旗”剧团之一。时任团长汪爱枝,人称“鄂西北一枝花”,曾代表剧团赴日本交流。
王新民回忆,那时看电影,正片前面的加演片基本就是老河口豫剧团的戏,“我只有向往她的份”。伴随着电视机、电影录像的兴起,短短几年王新民所在的曲剧团解散,他不得已到一家纺织公司跑销售,倒也干得风生水起。
本以为再与戏曲无缘,没承想,1992年的3月,老河口豫剧团排一场戏缺演员,找到了他。尽管当时跑销售收入高出了唱戏好几倍,但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重返戏曲生涯。
一部作品改变命运
回是回来了,剧团却每况愈下。为维持生计,剧团不得不承接开业庆典、红白喜事等演出。窘迫迷茫维系到了2013年。这年9月,老团长退休,王新民被推荐接任团长。那时的剧团设施陈旧,人心涣散,四五十名人员,人平工资五六百块。时年49岁的王新民想了又想,最终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
第二年,湖北省举办第二届地方戏曲艺术节。王新民敏锐意识到,这是个机会,正好趁机排一部精品大戏,但这个想法不被很多人看好。缺钱排戏,他就自掏腰包垫付3.6万元 ,加上剧团书记凑的2万元,终于启动这个项目。靠赊账请了编剧和导演,再一个个做工作聚拢阵容。五易其稿反复排练,一部反映婆媳关系的现代豫剧小戏《看孙孙》完成了。
2014年6月,老河口豫剧团携《看孙孙》到武汉参加戏曲艺术节汇演。表演前,看到其他剧团的恢弘阵势,王新民觉得自己“太不艺术”。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轮到自己的节目上台时,这部仅25分钟、通过家长里短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戏曲,现场响起了11次热烈掌声。
《看孙孙》在这届艺术节上收获了优秀剧目一等奖和表演一等奖,成为当年全省唯一的获“双一等奖”的精品剧目。
半年内,这出小戏演出了50多场,场场爆满。一出小戏救活一个老剧团,老河口豫剧团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
一群演员青春执着
《看孙孙》的成功,令剧团上下工作热情高涨,剧团又制定新的目标——振兴湖北越调。
湖北越调亦称“大越调”“襄河越调”,在老河口一带尤其繁荣。数百年历史,声腔优美、行头齐全,是全省22个剧种中仅有的两个大剧种的戏曲之一。
但平均年龄52岁的团员班底,让王新民寝食难安,补充新鲜血液迫在眉睫。2016年冬天,他一个人穿河南到山东寻唱戏苗子,在山东定陶往曹县的坑洼路上,拦“电麻木”跑远路,冷风刺骨冻狠了,右手落下了手麻的后遗症。
在老河口市人社、文化部门一起努力下,跑艺校、挖人才,分三批招进几十名年轻人。如今,剧团演员、演奏员加灯光道具等一共56人,30岁以下的就有30名。
人招来了如何留住?老师退三线,青年往上站。57岁的副团长苑立珍,资历高过团长,“18岁那年,我也是作为人才,被从河北引到了老河口”。
“我们靠后站,剧团才能生存发展。”懂得推陈出新的苑立珍,以老人的身份做老同志的思想工作,最终统一认识:舞台、工资、荣誉都向年轻人倾斜。青年演员劲头足,个个有绝活,人人有作品。25岁的孙帅康,2018年进剧团,从“男三”拼到“男一号”,如今既是剧团当红的文武小生,还是业务副团长。
2017年,原创湖北越调大戏《曾真的故事》出炉,这部反映敬老孝亲主题,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等元素的大戏,在第三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上绽放异彩。沉寂75年的湖北越调焕发新生,老河口市湖北越调仙人花鼓戏传承保护中心也在这个“板车剧团”挂牌。
2019年,传承中心推出的大型革命现代戏《黄河绝唱》,入围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受邀参加国庆70周年湖北省优秀戏剧作品展演月,到延安、上海等地进行了巡演。同年,该剧获得湖北省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
2020年抗疫期间,传承中心创作了湖北越调小戏《生死一票》,入选文旅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名单文艺作品。2022年,原创湖北越调大戏《良知作证》喜获湖北省屈原文艺奖,并被省委宣传部列入2022年度省级文艺精品创作扶持专项资金计划,全省仅有4个县市获得扶持。
一腔热忱服务基层
近年来,老河口市湖北越调传承中心坚持以民为本扎根基层,紧贴群众需求,组建“老河口市戏曲进万家文艺小分队”,平均每年开展送戏下乡惠民演出活动210余场次,观众超过25万人次。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和优势,着力打造老河口市“七七剧场”传统文化演出品牌,每周六晚免费面向全市群众开展演出,平均每年开展惠民演出超过50余场。常态化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每年送戏进校园150多场,观众10万多人次,让广大青少年近距离接受戏曲艺术的熏陶河南豫剧前三十名演员,丰富了全市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今年全省“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开展以来,老河口市湖北越调传承中心加大力度服务基层群众,不仅将群众爱听爱看的曲目送到“家门口”,还创新宣讲形式,精心组织编排快板说唱节目《砥砺奋进谱新篇》,在各乡镇街道巡回演出,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群众听得懂、能明白的“地方话”“百姓话”融入其中,用“文艺+宣讲”的方式讲好故事、讲活道理。活动现场,大家跟着欢快的节奏一起唱、一起学,朗朗上口的段子通俗易懂、明白如话,极大提振观众的信心,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2017年时的一项普查显示,我国348个戏曲剧种,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编纂《中国戏曲志》相比,有47个剧种已消亡河南豫剧前三十名演员,17个濒临消亡。而在湖北,京剧、汉剧、楚剧、黄梅戏、湖北越调、荆州花鼓戏等32个戏曲种类都在传唱。这些都让湖北的戏曲人才实力得到提升。基于这一背景,王新民不无乐观地说:“传统戏曲的春天,还会再回来!”
站在舞台上的那一刻,所有努力都值得。传承中心的演员说,想让全中国知道有一种湖北越调越唱越响,有一个叫老河口的地方,是他们逐梦的方向。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